创新载体整合资源,打造“地质科普新高地”

来源: 大众日报 时间: 2023-09-21 作者: .

当前,知识点枯燥、互动体验较少,有说头、没看头是很多地质类公园科普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莱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紧紧依托莱阳市独一无二的白垩纪恐龙地质古生物资源及其在科考界的地位,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特有的“恐龙”文化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科普模式,积极打造地学科普精品,走出了一条地质科普的新路子。

一、强化设施建设,做实保护基础。一是做好基础建设。地质类公园,保护是重点。为保护园区内重要地质遗迹及古生物化石资源,为每个地质遗迹保护点修建了围栏、树立地标铭牌、安装实时监控。园区内安装监控摄像头429个,并接入本地公安“天网”系统,实行双重监控。二是成立化石守护队伍。为切实履行“白垩纪守护者”职责,成立了一支平均年龄29岁的地质遗迹保护队伍,每年野外巡视170余次,“铁脚板”丈量过的土地逾3000平方公里,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保护事业做出最大努力。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定印发《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保护办法》《日常巡查制度》等规章制度,每周固定半天时间集中学习,让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使巡查工作更加有序、高效。

二、讲好科普故事,做好成果转化。地质科普最大的难点就是内容枯燥、抽象,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后,很难再有人感兴趣,如何讲话科普故事,成为了又一突破点。为此,地质公园创新科普表现形式,将科普阵地不断延伸,探索形成特色突出的“白垩纪”研学模式。一是组建了一支优秀的研学导师队伍。通过打造岗位练兵平台,实行每周一练,苦练基本功;每月一评,争当优秀标兵。通过职工夜校,技能考核、岗位练兵、竞赛比武,全方位提升队伍能力,打造一支专业骨干的导师队伍。二是加强递进式产品研学。研学产品最大的优势就是创意的延展性。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科知识,设计适宜青少年易接受的研学产品,自主研发出多元化、阶梯型的研学实践课程284个,实现了从初级阶段到高级的逐级过渡。研学课程多次荣获国家、省中小学研学线路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也成为国内地质研学的标杆。三是开展阶梯性研学实践。在短时间的研学实践阶段,让青少年体验恐龙的乐趣,增进对恐龙的初步了解。随着知识量储备增多,不断升级课程深度、拉长课程宽度,逐步培养青少年的地质科普兴趣,埋下一颗热爱地质的“种子”。近年来,公园接待研学团队1300多个,惠及人群50万人次。

三、创建科普品牌,加强科普名片。逐步推进科普宣传精准化,在拓展科普宣传渠道、创新科普宣传方法等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打造地学科普品牌,全力构建科普新格局。一是创立四个知名的科普品牌。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先后创建了“白垩纪研学”“白垩纪中国少年科学院”“流动博物馆”“走进白垩纪—科普大讲堂”四个地学科普品牌。截至目前,少年科学院的小队员已经发展到2000余人。同时,不断扩大科普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白垩纪科普大讲堂”走出莱阳,走进烟台、青岛等周边十几个县市区,送去百余场科普活动,惠及中小学生、居民10余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二是探索线上科普新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探索“线上云科普”的模式。尤其是疫情期间,探索运用“互联网+”新方式传播科普知识,吸引万余名“粉丝”在线观看,自主研发的“白垩纪小课堂”,累计线上播放量5万余次,让广大网友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互联网+科普”的多重魅力。三是凝练科普成果。编辑出版《穿越白垩纪研学指导手册》《寻梦白垩纪科普图册》2本行业指导用书,以及“全国重要地质以及资源调查与地质文化村建设支撑示范”《回家吧!莱阳龙》一书,成为业内典范,并在全国各地质研学等论坛做经验分享。

四、多方招才引智,组建专家智囊团。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搭建起与科研院所、高校的沟通平台,推动资源保护和科普的深入交流融合,全力增强地质科普发展后劲。一是多方联动,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争取中科院、南古所、山科大等多家院校及科研团队专家学者的支持,组建了一支由中科院古脊椎所、中国地科院、山东科技大学、济南大学等院所组成的的专家智囊团,为公园的地质科普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二是搭建平台,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借助专家团队的学术力量,积极对上争取地质科普项目,顺利完成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国家级项目4个,省、市级科普项目2个,实现了科研和科普的成果转化,也进一步奠定了公园科普发展新高度,为后期的科普活动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谪雨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