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继强教授应邀出席第四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来源: 企业家日报网 时间: 2022-12-09 作者: 文文

640.png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汇聚沿黄省区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沿黄省区社科联联合发起设立“九省区黄河论坛”,自2020年起,每年举行一次。

2022年12月9日,由沿黄九省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运城学院协办的第四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采取线上的方式召开。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教授应邀参加“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并做《科技助力黄河文化高地建设》主旨演讲,从打造黄河文化高地的时代价值、科技助力文化高地建设的历史必然、科技助力黄河文化高地建设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生动阐释了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助推文化发展。

汤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文化近30次,在第八章“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未来我国文化建设做出系统阐述。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看似无形,但力量无穷无尽。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是支撑力、变革力,在各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黄河流域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成为神州大地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打造黄河文化高地,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以下为汤继强教授发言全文:

科技助力黄河文化高地建设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逶迤于神州大地,造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中华儿女的“根”与“魂”。她塑造了华夏儿女的坚毅品格,刻画了黄河水文地理特征,展示了黄河流域人们的辛勤劳作和奋斗精神。黄河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艺术风格、思想观念、风俗情感,是华夏儿女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黄河保护和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多次实地考察,作出大量重要指示批示,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进一步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问题的提出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黄河流域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成为神州大地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流域出现了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和政治文化中心。《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沿黄河流域各省(区),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擦亮“黄河文化”这块金字招牌,守好“黄色根脉”和“红色血脉”,推动黄河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一句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换言之,文化,一经与人相遇,被人们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利用,就能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文化的进步,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文化进步、文明发展的成果加以充分利用,必将助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形成更多优质的物质文明成果。因此,如何打造黄河文化高地,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打造黄河文化高地的时代价值

黄河,吸冰雪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凝百川之雄伟,聚千流之恢宏,从巴颜喀拉山一路走来,浩浩荡荡,一往无前,百折不回,见证了华夏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年轮。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打造黄河文化高地,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与时代同向同行的“黄河文化”

关于黄河文化的阐释,无论学界、政界都有大量的定性话语。笔者认为,文化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思想价值体系的总和。

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人们在文化活化、物化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关系,这是最初级的形式,是文化的产品生产形成;第二、是在文化物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法律、习俗习惯;第三、是人类思维观念、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的总和,是文化中最深层的定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黄河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四大河流文明中从未中断过。黄河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农耕文化,2500多年来黄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核心,融汇了商业文明与科技文明于一体,从上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到邦国文明形成,充分诠释了黄河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文脉延续。

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同宗同源”的精神追求,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促进了华夏儿女的紧密团结;黄河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价值遵循;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中国人的自强、拼搏、团结,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在当今仍然充满生机,九曲黄河早已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二)黄河文化高地的“四高”内涵

“文化高地”,不能等同于文化元素的简单累加,文化是文化高地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要素,但文化高地又不局限于文化内容本身。总的来说,黄河文化高地,不是一个单一要素的概念,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概念,同时在实践上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打造黄河文化高地,必须以“黄河文化”的基本内涵为根基,同时还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要素。黄河文化高地应该具有四个主要特征:历史悠久,内容博大,与时俱进,与科技结合,从而形成“科技+文化”的新生态,产生强大的发展动能。

(三)打造黄河文化高地的现实意义

1.打造黄河文化高地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中华传统文化,真切地透露出他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相较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本质都是建立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世界第五大河流,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不仅是在捍卫华夏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在培植我们的根和魂。

2.打造黄河文化高地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大河流域往往最容易诞生出古老而伟大的人类文明。回顾中华民族发展史,不难发现,黄河两岸的华夏儿女始终对孕育他们成长的黄河充满了敬畏、感恩和依恋之情[1]。《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千年奔腾不息的黄河,已经给神州大地上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迹。她孕育的“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深沉的文化认同,蕴含着巨大的民族感召力和凝聚力,构筑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血脉紧紧联系在一起[2]。

3.打造黄河文化高地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源,饮黄河之水代代延续的华夏儿女拥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亦有感恩天地、乐观朴实的人格气节。当黄河文化和先进文化相融合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熔炼,黄河文化与时俱进,她给世人所展示出来的“家国同构”的精神情怀,正是我们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精神纽带。因此,我们一定要讲述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弘扬好新时代的黄河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石。

三、科技助力文化高地建设的历史必然

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要用科技点亮文化,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来催生新的发展动能,实现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早在2019年,科技部等6个部门就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25年要全面实现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一)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科技与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科学技术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紧密联系,历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动力, 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或分割开来。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包括科学与技术,科学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技术包括实操和精神两个内核,精神内核部分也具有文化的属性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既是生产力范畴,也是文化范畴。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传统文化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了根本性挑战,数字赋能、技术创新,让更多传统文化开始物化、活化。在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和运用上,新技术的革命,新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同时,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又推动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深层次变革,“科技+文化”俨然成为了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科技创新应用是文化高地建设的应有之义

1.科技助力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客观趋势。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满足于物质文化需要之外,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精神文化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前面提到,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以人民为中心。因此,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客观上就需要大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让新技术、新手段、新创意渗透到精神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产生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精神文化产品。

2.科技助力是科技与文化相互演进的内在必然。

科学技术与文化进步是一个逐渐深度融合的过程。在文化形成之初,科技与文化是没有任何交集和互动的,文化总是高于科技而存在着。随着人类智力的进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造纸术、印刷术为代表的早起记载技术,打破了长期形成的文化高于科技的社会形态,科技变革对文化繁荣的引导力逐渐增强,文化与文化产品也随之大众化、全民化、平民化。在多轮技术革命之后,科技与文化开始深度碰撞和互动,文化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得到了历史性发展[3]。

3.科技助力是新发展格局下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党中央在2020年5月提出了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在追求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深化文化产业改革势在必行,要按照新发展理念去有序推进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在文化产品供给主体上,随着科技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文化产品供给主体的门槛和标准,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壁垒,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在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上,科技的助力使得文化产品更加大众化、共享化,互联网、数字化、物联网等多种媒介使得丰富的文化产品可以延伸到社会的任何人群、任何领域。

(三)科技助力文化高地建设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时期,科技助推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升级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性举措推陈出新。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全国6.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19064亿元,同比增长16.0%。分行业类別看,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13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內容创作生产25163亿元,增长14.8%;创意设计服务19565亿元,增长16.6%;文化传播渠道12962亿元,增长20.7%;文化投资运营547亿元,增长14.3%;文化娱乐休闲服务1306亿元,增长18.1%;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16212亿元,增长14.6%;文化装备生产6940亿元,增长13.6%;文化消费终端生产22654亿元,增长16.2%[4]。

四、科技助力黄河文化高地建设的路径选择

保护、传承、弘扬和利用黄河文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赋能。科技创新和黄河文化相融合,延展了黄河文化产业链,打开了黄河文化的繁荣之门。有了科技赋能打造黄河文化高地,必将使黄河文化为更多人所知、所动、所悟、所用,必将使黄河文化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用好、用活《规划纲要》,持续推进数字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科技手段与黄河文化发掘、传承、弘扬的深度融合,推动黄河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强化黄河文化社会效益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文化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才能最大程度激活文化的时代价值。我们要运用新科技平台和方法,去展示黄河文化的厚重刚毅、奔腾不息的精神品格,不断凝聚黄河文化的精神力量,要善于用科技化、智能化的方式构建黄河文化建设大平台,要通过具有科技创新元素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传播渠道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擦亮“黄河文化”这块金字招牌,守好“黄色根脉”和“红色血脉”,弘扬时代精神和优秀民族精神,推动实现体系重塑、功能优化、高效协同,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高地的新成果[5]。

(二)提升黄河文化产品质量

打造黄河文化高地,最主要的就是要打造出精致化的黄河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好坏,关键在于形式创新和内容突破。高品质的黄河文化产品一定要具有高水平原创性,产品所表达的内涵必须符合黄河文化的品格精神,产品的外在形式也一定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创新力[6]。一是增强黄河文化产品的包容性,要将黄河文化的内涵特征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形成更多集审美和情感偏好的原创产品。二是增强黄河文化产品的创意性。充分运用科技力量实现黄河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形成更多集形式和内容创新突破的文化产品。三是增强黄河文化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围绕黄河文化的核心元素,打造黄河文化主品牌体系,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来提升黄河文化的综合竞争力。

(三)激发黄河文化产业动力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内生动能的牵引。激发文化产业的内生动能是打造黄河文化高地的产业支撑。一是加快培育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创新主体,发挥好政府引导、市场培育、金融催生的组合拳。二是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实施“科技+文化”战略,开展黄河文化数字化、数据化行动,深入推进沿黄省(区)属地管辖的高等院系和各类企业协同创新,建设黄河文化研究和创新平台,大力培育黄河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推动实现黄河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化,从而催生更多黄河文化产业内生动力。

(四)创新黄河文化崭新业态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迭代,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新业态。一是智慧智能类产业。以沿黄流域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在黄河文化产业中的广泛运用,形成一批带有黄河文化特质的现代科技企业。二是文博艺术类产业。运用现代科技,深入挖掘黄河特色标识元素,探索“云视觉、云听觉、云触觉新模式,大力发展沉浸式观展、数字展陈、文物修复和艺术创作体验活动。三是研学科普类产业。紧紧围绕黄河文化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沿黄省(区)内的A级文化旅游景区、文博馆所等文化旅游教育资源,大发展“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教育”等新业态,培育打造一批高品质且专业化的黄河文化研学基地[7]。

(五)推动黄河文化国际表达

坚持黄河文化蕴含的“同宗同源”和“天人合一”,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之美,以文化包容互鉴、沟通共进对抗文化霸权、文化侵略、文化孤立主义[8]。要形成国内国外两个黄河文化宣传阵地,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这一宝库,推动历史文化寻根。把黄河沿线的河湟、河套、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文化串联起来,构建覆盖全流域、体现“根和魂”的黄河文化传递给国际社会。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看似无形,但力量无穷无尽。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是支撑力、变革力,在各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既要在静水流深中积累,更要在主动作为中跃升。当然,在我们打造黄河文化高地、发挥黄河文化巨大生产力的道路上,必将遇到前人未曾遇到的难题、探索前人未曾探索的路径,我们唯有努力推动科技创新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和功能,不断以“文化密码”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以黄河文化建设构筑发展新格局。让黄河文化服务于社会,回报于人类,实现科技创新、文化进步与人类发展天然统一。


资料来源

[1]马爱梅.出版融合推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编辑[J].2022,(9).[2]刘晓静.中国川原以黄河为宗[N].中国艺术报,2022-5-27.[3]孙茹茹.科技赋能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22(10).[4]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21年.[5]刘建霞.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10).[6]郑正真,张萌.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城市学刊,2021(11).[7]郑正真.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1(10).[8]孙茹茹.科技赋能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22(10).

责任编辑:木兰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