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

来源: 重庆日报 时间: 2022-11-03 作者: 吴朝文 任思奇

吴朝文 任思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展现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由于各国受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制约,拥有不同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历史文化,其社会发展进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开创出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就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普遍特征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重视充分吸收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平稳快速发展;就凸显中国独特国情和传统文化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色,束广就狭、直指要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追求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命题。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向着这一目标迈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既要求覆盖巨大人口规模的广泛性,又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协同性,实现过程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有效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质与量相互转化的基本原理。恩格斯认为,自然界中“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变为质的区别”的规律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当中。中国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在量的积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在这一阶段,必须准确地把握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要重视量的积累,更要实现质的跨越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不仅要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更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使制度优势更为显著、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社会福祉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文化繁荣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水平制约以其为基础的社会意识上层建筑。但必须同时认识到,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影响到物质生产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必须建立与不断厚植的现代化物质基础相协调、相匹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范围内实现普遍交往的科学判断。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交通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人与人之间将逐渐建立普遍交往的关系。世界范围内普遍交往的形成,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在普遍交往情形下,全人类将形成更为紧密、深入的相互依存状态。中国式现代化不走西方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中华文明在世界各国文明的普遍交往之中,推动各文明之间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形成充分有效的“文明对话”,实现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使各文明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携手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建立起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责任编辑:蒋莉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