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年年丰收处处美景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22-09-21 作者: 阳焕之 吴自桂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信洞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稻田鲤鱼等特色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唤醒“拉山”等特色文化,以移风易俗为抓手,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党群勠力同心建设美好家园。信洞村党支部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基层四星级党组织,并在柳州市村级党组织“创新升级”活动被评为五星级党组织;也是柳州市“美丽柳州·清洁乡村”的先进村屯。

希望的田野_副本.jpg

希望的田野

  特色产业促增收

  清晨,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希望的田野上,信洞村村民杨秀英早已在稻田里收割水稻,田里的鲤鱼时不时拍打水面。杨秀英告诉笔者今年水稻长势好,颗粒饱满,稻田鲤鱼过段时间可以收获了。

  杨秀英家在稻田里养殖鲤鱼的方式,在信洞村非常普遍。“三月来种粮,四月放鱼苗;稻谷田里长,鲤鱼田里养;支部引,党员帮,群众忙;立体种养好处多,一亩地,两用途,收入涨,群众笑得乐陶陶……”这首民谣既说明了稻鱼种养的基本方式,也讲述了信洞村党支部指导群众发展这一特色产业,帮助群众致富增收的故事。

  信洞村常年溪水流淌,生态环境优良,但一直没有好的产业帮助群众致富。2016年,信洞村党支部通过前期调研后认为稻鱼种养可以大幅提高村民的收入,但面对村干部的宣传和解释,村民大都反应冷淡。

  万事开头难,党员打头阵。2017年村党支部号召肖继中等9名党员群众一起搞鱼苗繁育基地。“当时心里打退堂鼓,育苗技术是一道坎,温度把控不好鱼苗成活率低,村党支部得知情况后带我们去外面学习,邀请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传授种养技术,经过多次实践鱼苗成活率从几千尾提高到几十万尾。”肖继中说。

  育苗技术突破为稻鱼种养打下基础,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认同稻鱼种养。在村党支部的推动下,信洞村形成了“吉旺鱼苗繁育合作社+稻+渔+农户”的联农带农富农模式。2018年5月的一天,村民杨务清到村委会倾诉:“家里孩子还在读小学离不开人照顾,在村里只能做小工和种田,没有办法再提高收入,我该怎么办?”

  时任信洞村党支部书记的肖旺良认真听了杨务清的倾诉,向他推荐了稻鱼种养项目,并把他介绍到合作社。杨务清购买了鱼苗,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并指导他种养技术,杨务清的稻鱼种养很快就获得成功,他说:“现在,卖鱼收入一个月增加收入20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杨务清说道。现在,信洞村和杨务清一样参与稻鱼种养群众共有137户,户均年收入增长26440元。除了稻鱼种养,信洞村其他特色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茶叶面积1223.87亩,杉木种植面积9265亩,优质稻850亩,油茶种植面积2214亩,每一项产业都带动村民增收,都托举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

信洞村稻鱼养殖基地_副本.jpg

信洞村稻鱼养殖基地

  特色文化改造旧观念

  “村民有钱后,大家就有了攀比心理,村里办酒席都选价高的,生怕低价位会让人看不起;吃不完的饭菜也不打包,看着都让人觉得心疼可惜……”说起村里前两年出现的一些不良苗头,杨建香摇头叹息。

  为唤醒淳朴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村“两委”决心重拾“拉山”文化。过去,信洞村交通不畅,木材运输全靠人力,遇到大木运输时,村民便相互帮忙,为让搬运人员同向发力,便以“拉山号”为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有节奏、有音律的歌谣,衍生出互帮互助、勤俭节约的“拉山”文化。

  村“两委”组织群众排练,把“拉山”音律+《村规民约》+侗族琵琶进行融合;以侗戏、小品、“拉山”歌谣等载体,群众自导自编自演节目,宣传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的观念;党员干部带头签署《严禁铺张浪费倡议书》,村监委会对党员干部作风进行监督;红白理事会严格审核办酒席金额与数量,确保支出在合理范围;利用传统节日,以百家宴的形式,各家拿出2至3个菜品相互品尝联络感情;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村屯对特殊困难群体给予关怀和帮助,打破各家管各家的局面……

  村“两委”的扎实工作下,村里的各种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

  2021年11月的一天,为庆祝“乔迁新居”,村民杨合忠准备大办特办,酒席桌数达到十几桌,由于酒席桌子太多,甚至占了村道。要是在过去,大家都会称赞他,说他有能耐,但是村里的宣传改变了村民的观念,一些村民批评他不该浪费,还有的人到村委会投诉他占道。村“两委”干部与驻村工作队队员立即前往他家中进行规劝,向他说道:“大办酒席已经得不到称赞了,而且侵占公共道路会给别人带来很多的不方便,同时还给村里保洁员的清理工作增加负担”。多番工作下,杨合忠认识到村里的环境改变了,自己大操大办的想法已经不合时宜,就当即同意从简办理,把酒席数压缩了一半。备好的菜,可以退的,他都退了,退不了,又吃不完的,他都分送了亲朋邻居。他说:“这样真是又省心又节约,还少给乡邻添烦,以后有事情,还是要简办。”

致富带头人在鱼苗养殖基地查看鱼苗生长情况_副本.jpg

致富带头人在鱼苗养殖基地查看鱼苗生长情况

  党群合力创造环境美

  村口,一个个垃圾桶整体排列在路边,沿着村里主干道向前走,道路两旁一栋栋房屋拔地而起,路面干净如新,空气里时不时飘来稻谷清香。

  早上7点,信洞村的乡村红领卫生清洁队开始一天的村屯卫生清扫工作。

  “以前卫生管护较差,群众喜欢下雨天,因为雨水可以遮盖住了灰尘、臭味……”信洞村党支部书记梁又新说。

  为解决村里卫生管护的难题,信洞村党支部派党员干部与群众开夜会说想法、出主意,并提供解决方案交由村“两委”会进行讨论。“从前,信洞村公共区域都是最脏最乱最差的‘无人管理区’,怎样管、如何管成为村里重要的事情。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通过召集群众夜会把情况跟群众摊出来,群众却不愿意集资出钱请保洁员。”驻村第一书记陆地邓介绍说。群众不支持,就要改变工作方式,村里整合资源将党员干部、志愿者、居住村民代表、保洁员等“五员”纳入到信洞村红领卫生清洁队,与政府签订垃圾转运协议。“由村里出钱买服务的方式对公共区域卫生进行整治,很快就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随后,村“两委”以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契机,动员家家户户都进行环境提升。村里每周进行流动“文明家庭”评比,张贴卫生家庭“红黑榜”,对卫生维护好的家庭分发香皂、围裙等小礼物作为奖励;对卫生维护差的家庭,党员干部对其进行提醒、劝诫,对破坏卫生屡教不改者通过道德评议会进行评议予以相应处罚;村委成员与驻村工作队不定时巡查……

  “现在,不管雨天还是晴天再也不用担心出门吸灰尘了,闻臭味了”,村民梁愿吉笑着说道。如今,臭体污水不见了、地面垃圾消失了、漫天灰尘隐藏了,村里人居环境发生很大改观。

  走在乡村振兴路上,信洞村群众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意气风发。他们相信,有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有稻田鲤鱼等特色农产业、有“拉山”歌谣等特色文化,村里的环境会越来越美,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责任编辑:林凡建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