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销售破解酒业 “库存魔咒”

来源: 企业家日报网 时间: 2022-08-29 作者: 许强

本报记者 许强

8月18日,“保健酒第一股”披露半年报,今年前6个月,录得营业收入3.93亿元,同比下滑7.70%;归母净利润1113万元,同比下滑29.79%。剔除子公司股权转让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公司扣非净利润-188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3.99%。之后,其他酒企纷纷传出今年“库存增加”的消息,“怎么破解库存?”日前,记者就此疑问聆听了专家们的看法。

 

贺先志:实事求是,渡过难关

贺先志,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已关注中国酒业30多年,他对中国酒有特别的情感和认知。他告诉记者,疫情三年,世界经济遭到重创,中国保健业也未能幸免。消费购买力下降,市场疲软,库存增加,怎么办?在近日走访西南酒业市场过程中,意外发现劲酒凭借“非饱和销售”并没有产生库存。就是在酒水销售的旺季,劲酒也“不舍得”往外出货,让人不可思议。

据贺先志教授解释,所谓“非饱和销售”,其实就是计划控货一种营销模式,酒厂根据历年来的销售情况制定严格的销售任务,多点不行,少点也不行。“非饱和销售”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点中库存的死穴,维护了酒厂的商业信誉,确保了“客户零风险”。劲酒就是通过“非饱和销售”实践,取得了营销成功。

记者也调研了多位劲酒的代理商经销商,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他们执行“非饱和销售”非常严格,经销商不仅不允许多报销售任务,而且出现断货也是要面临处罚的。

 

刘陆训:市场的良性运营最关键

刘陆训,著名律师,常年代理企业经济纠纷案件。他告诉记者,越是经济寒冬,市场乱象越多,打官司的也多。改革开放后,“统购统销”的计划年代结束,为了稳定客户,减少库存,厂家采取了赊销。赊销的弊端一是欠账不好收;二是厂家资金压力大;三是经营成本上升;厂家害怕收不回欠款,只好一批批不断放货,进入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血本无归,官司不断,厂家谈“赊”色变。后来,销售模式发生了改变,赊销变成了货到付款,市场稍有波动,欠款也没法收回来。这时的渠道商牢牢掌握着话语权,把住了厂家的“命脉”,厂家能赢官司的案例很少。上个世纪末,中国酒业突起,销售模式发生了变革。先是“先货后款”,后来变成了现款现货、先款后货,这样以来供销之间的矛盾少了,但问题又多了起来:渠道商的打来款不能及时发货怎么办?渠道商旺季囤货怎么办?在契约经济下,很多渠道商都打来款,可酒厂的货只生产出那么多,先给谁发货?尤其像茅台、五粮液、劲酒的市场特别好,到旺季的时候,厂门口都被拉货的车堵塞了,等着拉货的车队能排几里长,影响了交通。为了避免了渠道商的大面积压货,确保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些酒厂制定了《非饱和销售管理办法》,“非饱和销售”实现了销售模式从先款后货到按需排货的转变,按渠道商每期的计划发货,保证不断货,不管旺季和淡季,根据计划调度和安排,因此物流就非常通畅了,发货变得井井有条了,并且不需要渠道商来等货,降低了商品运输和费用成本,实现了商品全国价格的统一,防止了串货,官司也少多了。

 

朱怀江:活下来最重要

朱怀江,北京大学博士,北京某大学教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如何减少库存?对于酒企非常重要。劲酒等酒厂实行“非饱和销售”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大大降低的生产成本,代理商的销售任务一旦确定了,厂家生产部门会严格按照这个数量执行,有计划的生产不会造成库存积压和物流周转成本;二是保证了市场的良性运营。不存在压货行为,市场很良性地推进;三,不打促销战,有利于市场长远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但“非饱和销售”只适合一线名酒企业。像茅台、五粮液、劲酒这样的,本身具有很高的品牌拉力,消费者认可度高。但对于部分区域酒企,销售本身就已经出现萎缩,如果控货处理不当,将会是非常危险的。此前,劲酒就提出了“做专、做精、做强、做久、做少”的生存观,和“以非饱和销售破解保健酒‘库存魔咒’”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在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方面的创新改进外,中国酒业更需要营销方面的创新,拒绝营销简单粗暴,实现“非饱和销售”。


责任编辑:王颖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