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来源: 内蒙古日报 时间: 2022-08-26 作者: 小编

编者按: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举行。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孙绍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新闻发言人、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宏范主持。

  郑宏范: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召开“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孙绍骋先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女士出席,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首先请孙绍骋书记作主题发布。

  孙绍骋: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各媒体长期以来给予内蒙古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叮嘱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一是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内蒙古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万里长城,另一道是我们正在打造的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内蒙古横跨“三北”,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十年来,我们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二是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尽显担当。内蒙古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过去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了全世界,现在鄂尔多斯的能源温暖了大半个中国,当然不止是鄂尔多斯,内蒙古还有不少地方“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而且不止是盛产煤电,内蒙古因为“风”“光”无限好到处都是绿能涌动。

  十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包头稀土钢轨为全国近四成的高铁铺上了优质“跑道”。

  这两年,全国煤电供应紧张,内蒙古坚决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仅鄂尔多斯一个市就完成了国家交付的18个省煤炭保供任务,即使煤价高企发电赔本我们也全力保大局,宁可在自家多建“锅炉房”也要为国家贡献更多清洁能源,这就是内蒙古的担当!

  三是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声名远扬。当“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有风靡开来的时候,内蒙古大草原的味道就已经香飘万里。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

  十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粮上,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养畜上,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伊利和蒙牛双双挺进全球乳业十强,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

  现在,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蒙字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受到广泛好评。

  四是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活力彰显。不少人一想到内蒙古,就觉得很遥远、很闭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内蒙古地处边疆但并不边远、更不封闭。讲不边远,是说内蒙古本来就是京畿近地、临近国内中心市场,“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讲不封闭,是说内蒙古自古就有开放的基因,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今天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

  十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已经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9万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由26.8%提高到43.5%。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300多列,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均累计突破万列大关,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

  回看新时代的这十年,内蒙古联通内外的“交通网”越织越密,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在“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借此机会,也诚邀更多有识之士前来内蒙古投资兴业,我们一定全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让广大客商投得放心、干得舒心、赚得称心。

  五是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北大门”“护城河”,这是两个比喻,事实上,这扇“门”可不是一般的大,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长。8000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守好“门”和护好“河”的责任极为重大、任务极其繁重。前些天我用6天时间走了趟边关,行程1800多公里才看了1/3的边境,期间光轮胎就跑破了七八条,可以想象那里的边民和战士有多艰苦。我们途经的一个叫恩格日乌苏的嘎查有5800多平方公里,走了大半天还没跑出这个村,可见内蒙古有多辽阔。

  十年来,我们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

  在守好祖国边疆的同时,我们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草原上的牧民,有的早晨把羊赶到草场上就回家了,临近傍晚才“圈”回来。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社会管得这么好,不用跟着也很放心,羊丢不了”。

  六是由衷感党恩、坚决听党话,“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我到内蒙古工作后,认真学习和了解了党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体会最深的就是,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后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内蒙古工作中一度出现的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现在内蒙古民族工作的大环境和形势是很好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

  十年来,我们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深入发展,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到基层调研,发现农牧民家里几乎家家都有总书记的画像,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老乡讲,“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党的政策好啊”。前段时间,我在阿拉善右旗看望76岁的护边老人尼玛,她用蒙语对我说:共产党“乌尼孟克”,总书记“阿古义和”,翻译成汉语就是“共产党万岁,总书记伟大”。这两句话,既是一位老牧民对党深厚情感的真挚表达,也是全区2400多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内蒙古各族人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圆了全面小康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3平方米和32.8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5.4平方米和7.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7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百人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市和浙江省,主要社会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七是抓从严治党、促自我革命,政治生态加快净化修复。过去一个时期,内蒙古一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严重腐败,政治生态受损。十年来,我们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贪治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紧紧扭住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倒查20年”,着力铲除污染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截至目前共查处涉煤腐败案件789件、1163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3人、县处级干部286人,挽回国有资产损失608亿元,清收煤炭资源299亿吨。经过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和党内集中性教育的淬炼洗礼,全区政治生态日益清朗,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草原上有句谚语,看准北斗星,就不会迷失方向。草原上的人们也常说,坐在树下乘凉的时候,要感恩种树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内蒙古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丰硕成果,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全力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书写好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郑宏范:谢谢孙绍骋书记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请举手示意。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工作、深情关怀内蒙古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内蒙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请问,自治区将如何进一步抓好贯彻落实?有什么新的目标和举措?谢谢。

  郑宏范:这个问题,我们请孙绍骋书记回答。

  孙绍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是内蒙古的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北疆、情牵草原,挂念着内蒙古这片热土和全区2400多万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就内蒙古工作发表7次重要讲话、作出24次重要指示批示,这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内蒙古工作的根本指南。在总书记的指引下,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刚才我向大家作了一些介绍。

  接下来内蒙古要干什么、怎么做,是我来自治区工作后首先考虑的问题。通过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我感到,内蒙古今后的发展,总书记都已经给我们规划好了,方向和路径也都指明了,我们用不着在这方面花心思、搞什么改革创新,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办。如果要创新的话,那就要创新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方式和方法。下一步,我们还是要继续落实好总书记关于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重要要求。最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分别研究制定了落实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5个战略定位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量化细化了贯彻落实的目标和举措。

  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上,我们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在增绿、治沙、转型、减排四个方面下功夫。增绿,目标是到2025年完成草原生态建设任务6500万亩、营造林1400万亩、退化林修复2800万亩。治沙,目标是今后两年治理沙化土地2650万亩以上。转型,目标是推动单位GDP能耗、用水量、建设用地等指标持续下降。减排,目标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标达到国家要求。通过努力,使全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局部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在建设安全稳定屏障上,重点是筑牢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铜墙铁壁。目前看短板主要在“民”上,也就是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前段时间我“走边关”发现,边民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轻一代几乎都出去了,将来会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将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想方设法把产业发展起来,不断提高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

  在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上,内蒙古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风”“光”无限,潜力无穷。我们将抢抓“双碳”机遇,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力争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达到1.35亿千瓦以上、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内蒙古”,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做强做精稀土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区稀土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在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上,主要是做好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文章。扩大数量,就是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草原生态修复等把耕地、草地的数量提起来;提高质量,就是通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等把种子和农畜产品的质量提上来;增加产量,就是到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50亿斤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45万吨、奶类产量达到1000万吨,在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和国家肉类保障基地、打造世界级乳制品加工企业上展现更大作为。

  在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上,我们将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对外开放新机制,全面提升口岸通关智能化水平和过货能力,进一步深化同俄蒙的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我们坚信,只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走下去,内蒙古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郑宏范:谢谢孙绍骋书记的介绍。请继续举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请问内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郑宏范:这个问题,我们请王莉霞主席回答。

  王莉霞: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关注。生态是内蒙古的突出优势,绿色是内蒙古的鲜亮底色。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仅关系全区2400多万各族群众的根本福祉,而且关系我国北方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大局。这些年来,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具体地讲,主要有三大变化。

  一是发展理念之变。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首要战略定位,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也就是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回顾这十年,我们坚持该停的停下来,大兴安岭“挂斧停锯”,大草原上禁止乱采滥挖、停止新上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专项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连续两轮实施国家草原生态奖补政策,让宝贵的生态资源休养生息。我们坚持该调的调过来,像刚才绍骋书记介绍的那样,坚决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模式、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坚决防止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坚决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出台一系列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十年间单位GDP用能下降4.1%、用水下降40.7%、用地下降60%,创建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年产量接近1000万吨、居全国前列。

  二是发展布局之变。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前提,从发展规划入手,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就形成了“1+N+X”的规划体系,1个规划纲要、44个综合规划、55个专项规划,把全域生态安全格局、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化格局和全域开放平台规制下来,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就了“路线图”。特别是正在划定的“三区三线”,将全区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72%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空间。

  三是发展面貌之变。刚才,绍骋书记介绍了一系列数字,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北疆焕新颜。这十年,我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护绿、扩绿,一手抓防污、治污,累计造林、治理草原、防沙治沙面积都是全国第一,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概括地讲,一个叫“双提高”,就是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双提高”;一个叫“双减少”,就是全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执着奋斗,在祖国北疆大地绘制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郑宏范:谢谢王莉霞主席的介绍。请继续举手提问。

  新华社记者:我们注意到,最近自治区提出要“大干快上”推进新能源建设,很多大企业包括央企都有到内蒙古开发新能源的意愿,能否给我们解读一下自治区的有关政策?谢谢。

  郑宏范:这个问题,我们请孙绍骋书记回答。

  孙绍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你问的这个问题,对内蒙古来讲至关重要。新能源建设是我们的又一次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这个机遇。

  我们所说的“大干快上”,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大干”。说白了就是要有雄心壮志。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用能水平仅为G7国家的53%左右、OECD国家的63%左右。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国家能源需求还将持续增长。内蒙古虽然煤炭资源富集,但仅靠煤电支撑国家电力需求既不可取、也不可持续。在“双碳”背景下,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是必然选择。我们讲“大干”,就是要在新能源发展规划上有大手笔,在大型风光基地建设上有大动作,在拓展新能源场景应用上有大视野。另一层意思是“快上”,也就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落实好具体项目。对企业建设新能源自备电站、实施燃煤自备电厂替代、能够实现自身消纳的项目,不等不拖,快批快建快上,尽快形成产能。

  对内蒙古来讲,推进新能源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如何开发的问题。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教训的。前些年我们搞煤炭资源开发,基本上是把资源直接出让了,自己既不占有股份也不参与经营,虽然当时的GDP和财政收入数字好看,但形不成“长流水”,之后就慢下来了。现在全区每年产煤10亿多吨,但区属国有企业只掌握600万吨,量很少、得利也很少,有时区内企业用煤还需要向区外企业买,我们不仅没有攒下多少“家底”,还背上了沉重的生态治理“包袱”。打个不一定贴切的比喻,这就好比我们把人请回家,人家在家里刨个大坑,把宝贝拿走了,把坑给我们留下了。回过头来看,这种开发模式虽然换来了内蒙古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高速增长,但从第二个十年开始就难以为继了,经济增速大幅回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在已进入第三个十年,这个影响仍未消除。如今内蒙古迎来了新能源发展的“春天”,如果我们还是走老路,把资源“一让了之”“一租了之”,那内蒙古的发展就永无希望。

  我们认为,开展经济活动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讲求效益、精打细算。推进新能源建设,在认真思谋如何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还应当为全区2400多万人民的利益着想,为子孙后代攒下更多“家底”。为此,我们明确提出新能源开发的三种方式:首先是自己干,其次是合伙干,最次也要拿土地和风、光资源入股赚个“长流水”。我们大力支持区内企业以独资、合资、要素入股等方式参与新能源开发,大力欢迎区外企业特别是央企从互利共赢出发到内蒙古投资兴业。这方面,我们同三峡集团、国家电投等企业打造了很好的样板,联合成立项目公司,共同开发、共同获益。

  推进新能源建设,还有一个把握开发布局和节奏的问题,不能只注重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将从自治区层面加强统筹,怎么布局、怎么开发、怎么合作都由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进行整体规划,不能各自为政,谁想上就上、哪里想干就干,互相压价、搞恶性竞争,必须从大局全局出发把各方利益平衡好,在更好承担保大局任务的同时,多给内蒙古今后的发展留点“资本”,决不再干花钱赚吆喝、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另一方面将按照全产业链思维推进,不再简单地发电卖电,从一开始就统筹考虑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把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做起来,把应用和消纳场景做起来,努力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在这方面,我们将提高门槛、设好“红线”,有些项目宁肯不上也不乱上,防止“装进篮子都是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仨瓜俩枣”丢了长远利益。

  郑宏范:谢谢孙绍骋书记的介绍。请继续举手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双碳”背景下,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谢谢。

  郑宏范:这个问题请王莉霞主席回答。

  王莉霞: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内蒙古既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如何走好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不仅对内蒙古当前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我们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一手抓保供、一手抓保护,一手稳定能源供给、一手推进能源革命,努力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大局、促进全国实现“双碳”目标上体现内蒙古担当、作出内蒙古贡献。关键是把握好三点。

  一是坚决保大局,有效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内蒙古煤炭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球的八分之一,外运煤炭、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去年完成了18个省份的煤炭保供任务,今年上半年外调煤炭增长了23%,外送电力增长了10%。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下,煤炭在未来一段时间仍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越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时候越要体现这种使命和担当。

  二是坚持新理念,科学谋划新能源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推进能源革命的根本之举。我们正在加快建设新能源大基地及配套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大力推进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算个大账,“十四五”期间在建和拟建的新能源装机规模接近1.5亿千瓦,内蒙古“绿电”将惠及千行万业、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借着新能源的东风,一体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规划建设风、光、氢、储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拉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总之,既不能简单地“挖煤卖煤、挖土卖土”,也不能简单地“发电卖电”。

  三是锚定新目标,全力推动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同步调整。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已经确定了发展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两个转变”“两个率先”和“两个超过”。“两个转变”,就是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推动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两个率先”,就是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两个超过”,就是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我们既要按照新的理念发展好“羊煤土气”、也要抓住新能源发展的契机“追风逐日”,全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全力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让内蒙古的“绿”意更浓、“绿”能更足,用绿色发展扮靓产业高原。

  郑宏范:谢谢王莉霞主席的介绍。请继续举手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最近内蒙古正在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社会各界比较关注,请问开展这项行动的主要考虑是什么?下一步有哪些打算?谢谢。

  郑宏范:这个问题请孙绍骋书记回答。

  孙绍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你提的问题也是最近自治区的一个热点问题。

  “五个大起底”行动,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最近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之所以开展这个行动,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推动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我来内蒙古工作后,在调研中发现了不少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比如,大量土地闲置,包括供而未用的土地也很多,有的企业把地“圈”下,三年五年甚至十来年不开发。比如,一方面是辛辛苦苦、千方百计去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又有不少项目在排队等着办手续。比如,有很多资金长期沉淀,既不使用也不下拨,有的部门上千万元的资金在账上一睡就是七年。钱花出去才能产生效益,趴在账上睡觉连纸都不如。比如,全区各级包括自治区本级,有不少“半拉子”工程,十年八年在那放着,投了不少资,还用不起来。比如,有的开发区地“圈”得很大,但里面却装了很多“僵尸企业”,还有的开发区甚至十多年没有引进一个项目。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来个大排查大起底,把眼皮子底下的资产先盘活起来。

  目前“五个大起底”方案已经印发实施并向社会公开,下一步的重点是要把发现的问题尽快解决好。待批项目方面,坚持加快进度、应批尽批,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都一视同仁,在规定时限内必须批复,该哪级批就哪级批,不能批的也说清楚原因、明确告知企业,避免一边求爷爷告奶奶地去外面找项目,另一边让辛辛苦苦跑来的项目“睡大觉”。目前我们正在对2016年以来全区立项的9.6万个项目开展核查,对有审批需求的项目年底前实现应批尽批。闲置土地方面,千方百计把它盘活,向批而未建、供而未用的土地果断亮剑,到期未用的坚决收回,让沉睡的土地“动起来”,力争“十四五”期间盘活闲置土地67.94万亩。沉淀资金方面,我们将加强对公共资金的审计监督,超期未用又没有正当理由的坚决收回,由自治区财政重新分配使用,把“零钱”变成“整钱”,让趴在账上的资金“转起来”。“半拉子”工程方面,能完成的抓紧接着完成,完成不了的该拆除就拆除,能够通过合作开发、资产重组、转让拍卖等方式处置的要抓紧处置,尽快把休眠的项目激活,变“包袱”为“财富”。开发区建设方面,对排查出来的“僵尸企业”“僵尸项目”,该清理的清理,腾出来的空间更好地用于招商引资。提高园区准入门槛,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倒逼园区和企业提高亩均产出水平,防止企业“跑马圈地”。

  内蒙古资源富集,但没有一点是多余的,都是不能浪费的。我们发展经济跟居家过日子一样,一手要赚钱“开源”,一手要省钱“节流”。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说到底是要解决资源低质低效、铺张浪费严重的问题。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将在全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自治区本级带头厉行节约、带头过紧日子,带动全社会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分钱、每一寸土地,把宝贵的资源和有限的资金用在当紧处、花在刀刃上。最近,自治区还专门出台了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请各新闻媒体多帮助我们监督落实情况。

  郑宏范:谢谢孙绍骋书记的介绍。请继续举手提问。

  农民日报记者:2021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八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了“十七连稳”,可以说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内蒙古贡献。请问内蒙古下一步如何在保数量的同时提质量,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谢谢。

  郑宏范:这个问题请王莉霞主席回答。

  王莉霞:谢谢这位记者对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关注。刚才绍骋书记在主题发布时讲到一句话,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说“粮仓”,内蒙古有耕地面积1.7亿亩、全国第二,去年外调粮食全国第四;说“肉库”,牛羊肉产量均为全国第一,形象地打个比喻,全国人民每吃5斤羊肉就有1斤产自内蒙古、每吃10斤牛肉就有1斤来自内蒙古大草原;说“奶罐”,内蒙古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去年达到670万吨、是全国唯一一个突破600万吨的省份,全国人民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伊利、蒙牛位居全球十大乳企之列,被总书记形象地称为“两牛鼎立”;说“绒都”,内蒙古羊绒产量6700多吨、全国第一,全国近一半的羊绒来自内蒙古。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建设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寄予厚望,我们的目标就是推动内蒙古从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产业强区转变。重点抓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总书记一再讲,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内蒙古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往这个“饭碗”里多装粮,装好粮、装好肉、装好奶,粮食安全形势越是严峻,越是要体现这种担当。

  二是着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出更多专业化、规模化的农畜产品产业集群,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的要求和期许。我们将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工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全力打造奶业、玉米、肉牛、肉羊4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发展羊绒、马铃薯等多个百亿级产业,努力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在中国奶业振兴上要体现内蒙古的担当作为,今年自治区出台了推进奶业振兴九条措施,被称为“奶九条”,目前已显现出效果,我们将以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为支撑,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乳业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示范,加快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

  三是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总书记曾经讲,内蒙古多数农牧区水是清洁的,土是干净的,这就是生产力,这就是竞争力。现在,内蒙古已有“名特优新”农产品42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大家耳熟能详的天赋河套、敕勒川味道、科尔沁牛、锡林郭勒羊、赤峰小米、兴安盟大米等已经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伊利金典、蒙牛特仑苏和鄂尔多斯羊绒衫等高端产品更是享誉全球,“蒙字号”品牌越来越响亮。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农牧业品牌体系,特别要让“千里草原、万里牧场,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飘香万里、誉满全球。

  郑宏范:谢谢王莉霞主席的介绍。请继续举手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多次强调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近期还先后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12条措施和容错纠错的8条意见。请问自治区是怎么考虑的?实施效果如何?谢谢。

  郑宏范:这个问题请孙绍骋书记回答。

  孙绍骋:感谢你的提问。可以看出你对内蒙古的工作十分关注。

  前面我也谈到了,一段时期以来,内蒙古通过自我革命揪出了许多腐败分子,一度“受灾”的政治生态得到净化修复。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干部在工作中畏首畏尾、不敢担当的现象比较严重,精神状态不振,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工作能拖就拖、能推就推。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事业就会一事无成。为此,自治区党委旗帜鲜明地谋划推进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发挥干部使用“指挥棒”作用。树立凭发展论英雄、看实绩用干部、比贡献定位次的鲜明导向,对那些工作干得出色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面前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的干部,毫不犹豫地褒奖重用,能晋级的马上晋级,符合条件的尽快提拔。前段时间,自治区党委制定出台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12条措施,提拔使用了一批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干部,目前正在全区范围评选2022年度“担当作为好干部”。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正向激励作用,使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事业发展需要什么人党委就力挺什么人,什么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党委就重用什么人,真正“心动”起来、“行动”起来。

  二是见人见事落实容错机制。现在我们有些地方问责泛化问题比较突出,一出事就问责干部,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这是不行的。为此,自治区党委制定出台了进一步推进容错纠错工作的8条意见,明确提出精准把握容错免责区间,应容必容、能容尽容。总的原则就是,只要干部认真干事,即使没干好、有点失误也不苛责,让苦干实干者卸下包袱,给敢闯敢拼者吃下“定心丸”。我对干部讲,不怕你干不好,就怕你不去干。我们要通过完善容错机制,真正形成“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个人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良性循环。这其中也包括对那些处分影响期满、表现好的干部,该用也要继续用,不能一棍子打死。当然,容错不是纵错,对弄虚作假、明知故犯、坑害百姓、贪赃枉法的干部,决不手软,必须严惩。

  三是坚决整治庸政懒政现象。我们倡导对干部的担当和宽容,但决不为庸政懒政者提供“避风港”。自治区党委正在对“躺平”式干部开展整治,对那些慢慢腾腾、得过且过的及时提醒和纠正,对那些不珍惜岗位、不自律改过的“动真格”“出重拳”,把“板子”精准打下去,不干事就赶快腾位置、不担责就坚决问责,让“躺平”者躺不住,让混日子的没市场,让有想法、有干劲的同志顶上来。通过整治庸政懒政,让广大干部振奋精神、紧抓快干,大力弘扬总书记倡导的“蒙古马精神”,用实际行动彰显干事创业快马加鞭的“内蒙古速度”。

  我们相信,有管用的机制来撑腰托底、有上下一心的不懈努力,内蒙古的干部队伍一定会呈现出唯干唯实唯先的新气象、善谋善作善成的新风貌。

  在这里,我也真诚地呼吁媒体记者朋友们多关心我们、多监督我们,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我们把内蒙古的正面形象实实在在地立起来、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好。

  谢谢大家。

  郑宏范:谢谢孙绍骋书记的介绍。请继续举手提问。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中国有一句古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请问内蒙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将如何更加精准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谢。

  郑宏范:这个问题请王莉霞主席回答。

  王莉霞:谢谢这位香港媒体的朋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十年来,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做到了脱贫路上一个农牧民都不落、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少。概括起来:

  一是老百姓“钱袋子”更鼓了,群众获得感更强了。十年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8.7万人。居民收入增幅始终高于经济增幅,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9倍,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4倍,群众的收入高了,底气足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二是公共服务更优了,群众幸福感更满了。全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像大家关注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等都达到了90%以上,我们还建成了五级医疗卫生体系,各族群众无论是在边陲小镇还是在偏远牧区,都能就近上得了学、就近看得了病。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4万户、危房改造116.65万户,配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万套,尤其是拿出啃“硬骨头”的举措解决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近140万套,非常不容易;十年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36%以上,每百人汽车保有量增长了1.35倍,人民群众的居住越来越舒适、出行越来越便捷。

  三是社会“保障网”更密了,群众安全感更足了。十年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1228万人增加到161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967.7万人跃升到2192.2万人,连年提高养老金、医保补助、低保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努力解决好群众的后顾之忧。大家都知道内蒙古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我们特别重视养老问题,现在农村牧区有大大小小的幸福院,城镇社区有各类服务站,我们还全力打造15分钟服务圈,各式各样的为老餐厅和老年健康设施正在加速普及,全区养老机构床位从13.58万张增加到21.33万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从614个增长到1165个,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每位老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按照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特别是要立足地广人稀、农村牧区居住分散等实际,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增强服务供给的适应性,增强民生举措的针对性,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千方百计改进公共服务,千方百计加强社会保障,让内蒙古的发展更有温度、更有情怀,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幸福、未来更美好。

  谢谢大家。

  郑宏范:谢谢王莉霞主席。今天发布会的答记者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如果各位记者朋友们还需要了解更多的情况,发布会结束后请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联系咨询。谢谢孙绍骋书记、王莉霞主席。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支持内蒙古。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何永明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