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莓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访“2022年第二届成都国际小浆果产业发展论坛”主席、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亚东

来源: 企业家日报网 时间: 2022-08-24 作者: 邹元春 ​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蓝莓的市场中心、种植中心和研发中心,全国超过27个省市商业化种植蓝莓,总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由20年前的零,分别增长到2021年6.64万公顷、产量达34.72万吨,其中鲜果上市量达25万吨,位列全球第二位。 

       

2022年第二届成都国际小浆果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小浆果产业链技术成果展”,是今年我国蓝莓及小浆果产业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学术与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峰会和科技创新引领平台。在即将开幕之际,本报记者就中国蓝莓产业发展与创新采访了论坛主席李亚东。李亚东是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还是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蓝莓产业分会会长、中国农学会特产分会副理事长。

  

1-1  李亚东教授.png

李亚东教授


记者: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蓝莓及小浆果消费,需求巨大,请问中国蓝莓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现状如何?

李亚东: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蓝莓的市场中心、种植中心和研发中心。我国蓝莓产业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21年,全国超过27个省市商业化种植蓝莓,总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由20年前的零,分别增长到6.64万公顷和34.72万吨,位列全球第二位,其中,鲜果成为了蓝莓的主要产品形式,鲜果销售占据总产量的60%。并形成了我国长白山产区、辽东半岛产区、胶东半岛产区、长江流域和西南产区等五大蓝莓优势产区;日光温室、冷棚和露地栽培三种种植模式;利用不同品种、地域差异和不同种植模式相结合,我国实现了11月份到第二年8月十个月供应鲜果的目标。随着我国蓝莓产业的兴起,蓝莓的市场建设得到了长足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我国生产的蓝莓几乎全部供应国内市场之外,每年进口蓝莓鲜果超过2万吨。蓝莓,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众水果,揭下了神秘的面纱,走向超市、走向餐桌、走向寻常百姓,成为我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健康食品。由于蓝莓花青素是其他水果不具备的营养物质,未来蓝莓产业将成为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基础产业之一。

记者:近几年来,蓝莓也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最喜爱的水果之一,但随着蓝莓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您认为中国蓝莓产业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

李亚东:从1983年开始引进蓝莓品种至今,我国蓝莓产业发展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式创新”的道路,原创新技术不足。到目前为止,生产上使用的品种几乎全部来自引种。 近十年来,国外育种科研单位和跨国企业培育的新育种均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  过去15年间颁布的新品种中80%申请了美国或欧盟的品种权。2013年开始,国外育种单位和企业开始申请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至2020年,国外相关机构获批占总获得新品种权数的44.8%,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国际知识产权公约1978年版本过度到1990年版本,专利品种即使是作为育种材料也将受到授权限制。因此,知识产权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蓝莓等小浆果产业发展的真正的‘卡脖子’技术。在种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个,一是由于种植技术实施不到位导致的产量低和品质差;二是没有遵循区域化种植的科学原则,在不适宜的地区发展导致种植失败。在销售环节上存在的额主要问题是冷链运输的不完善导致长途鲜果运输困难。

记者:可否简单谈一下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李亚东:首先,加大原创性技术,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创新和研发。深度挖掘利用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一批能够替代目前主要栽培品种,具有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大蓝莓新品种,解决制约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同时,围绕高产优质,研发与新品种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

2009年以来,吉林农业大学、大连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科学院、云南省农科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紫约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陆续开展了蓝莓育种工作,先后配置了杂交组合500多个,获得杂交后代15万余株,杂交优良单株1000余个,决选优良品系100余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40多个,获批15个,未来5-10年,经过评价筛选,将陆续培育出更多的自主知识其产权品种。这些前期工作为我国蓝莓育种、突破国外知识产权壁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育种,尤其是果树育种是一项长期、耗力和需要长期稳定经费支持的工作。一般来讲,培育一个小浆果新品种需要10-12年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加大科技育种经费的投入,未雨绸缪,建立长期稳定的蓝莓等蓝莓育种体系,创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影响力的新品种,是避免我国蓝莓产业被国外企业垄断和增强我国蓝莓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金刚钻”。

第二,依据“优势品种、优势产区、优势技术、优势品质”的理念和目标规划蓝莓种植,做好全国蓝莓“优势产区+优势品种”的规划,做好每一个新园区建设的规划,避免蓝莓产业发展的盲目性。

第三,充分发挥全国和地方协会、协作组织,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构建全国性的蓝莓技术传播、培训和转化网络平台,实现蓝莓产业技术传播的“实用化、网络化、信息化、可视化”创新与发展。

记者:针对以上解决路径,您认为中国蓝莓产业如何推进科研与产业技术应用创新?

李亚东: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任何产品,再好的品种和技术离开市场也是枉然。到目前为止,我国蓝莓产业中科研与生产脱节,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依然是一个系统性的矛盾。未来我国蓝莓科研和产业技术创新必须以围绕“蓝莓消费中心城市”+”蓝莓优势消费品质”等市场需求为目标。科研与产业创新者和生产者要站在全国的角度乃至全世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丰产优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仍然是唯一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同时,还要打通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建立“产学研销”协同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也是中国蓝莓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您认为,未来我国蓝莓产业将优先发展哪些产业要素?

李亚东:简单说就是品种升级换代,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创新,优势产区种优势品种,全产业链生产等。从国内蓝莓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消费者都喜欢“大”而“甜”的蓝莓,未来将以鲜果为主要市场,优异鲜果品质成为首要市场追求。目前鲜果占蓝莓整个市场份额高达60%~70%。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十年,这一比例还将提升。特别是果粉好的蓝莓价值更高,即在蓝莓表层往往结有一层类似于白霜的果粉,果粉越厚,则意味着鲜果品质越高,这些鲜果可以直接上市。一些品相不好、比较小的蓝莓则用于加工,制作各类衍生产品。蓝莓之所以广受消费者喜爱,主要是由其营养价值高,并且口感佳,蓝色外表也让人赏心悦目。

记者:果粉多少,品质优劣,鲜食果市场份额等,依然是一个品质与品种的问题,企业将如何满足这些要素创新?

李亚东:核心仍然是一个品种升级换代问题。未来价格杠杆因素将驱动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和一些老蓝莓基地品种的更新换代,那些生产效能不高的品种将被逐步代替。2021年国际蓝莓协会(IBO)报告中指出,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还在利用“低档次(Low grade)品种”种植生产的国家。比如,东北地区早期发展的“北陆”品种,具有早熟、高产和管理容易等优点,成为2015年之前大面积发展的主导品种,目前依然占据东北地区生产面积的60%以上。但由于果实小、果肉软和耐储存能力差,最近5年来销售价格一路下滑,鲜果农场批发价格仅相当于优质鲜果品种“都克”的1/3-1/2,而且鲜果商品率也远远低于“都克”90%以上的水平。由于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一些生产效能不高的落后品种将会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产高收益品种。

记者:未来品种升级加快是中国蓝莓产业发展一个大趋势,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创新是不是也会快速崛起?

李亚东:是的,一定会。未来国际小浆果巨头也要倒逼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自2013年以来,一些跨国企业进入中国,逐步形成规模性垄断生产。目前美国的Driscoll、智利的Hortifruit以及秘鲁的Composal等企业,在中国形成了品种和市场叠加的双重垄断。国外跨国企业的鲜果由2015年不足1%的市场份额上升到2020年10%。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一些国内企业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专利费,去购买外国企业蓝莓品种的使用权,从几百万到上千万美元不等。

品种,乃产业之大者。我国蓝莓产业发展关键是实现品种突破、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生产模式创新。未来国内蓝莓品种培育将呈迅猛发展之势,一些有实力的科研院所正在推进鲜食果的品种培育,另一些科研人员也正在进行蓝莓加工果的品种创新,目前已推进到子代之后的几代科研与试验。吉林农业大学联合紫约农业成立了“安徽紫约种业有限公司”开展了野生蓝莓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工作,已经研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紫约1号、紫约2号种苗。未来三年计划选育申报国家优良品种保护50个,申报的优良品种进行组培、育苗、示范推广、授权使用,切实推进中国蓝莓全纬度良种、摆脱国外种苗垄断及封锁,打造蓝莓产业的“中国芯片”。  

记者:根据全球蓝莓产业的特殊性与发展规律,是不是中国蓝莓产业未来种植理念也会发生一些新变化?

李亚东:一定是这样。我认为,“优势产区、优势品种、优异品质以及优质效益”四优理念指导下的蓝莓区域化生产将成为主流,而不适宜种植蓝莓的地区,其产业发展将步履放缓甚至逐渐萎缩。2001年9月,位于青岛市胶南县(今黄岛区)宝山镇金沟村30公顷面积的蓝莓种植基地落实种植,由此开启了我国蓝莓产业化生产的先河。目前,全国形成了五大产区,分别为:长白山产区、辽宁半岛、胶东半岛、长江流域和西南产区。五大产区生产不同种类的蓝莓。“蓝莓生长需要一定温差去积累糖分,气候很关键。近些年来温室大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温差问题,但是像长江流域,果子将要成熟的季节却是雨季,对于产业发展很不利。在优势产区生产优势品种,以追求优异品质和优质效益,将是未来蓝莓生产的主流,一些不适宜种植蓝莓的地区将会被逐渐淘汰。

记者:任何产业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产业链的发展,您认为中国蓝莓产业链创新还应该在哪些重要环节有所作为?

李亚东:在“全产业链生产”企业主导、布局和掌握鲜果市场前提下,“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将成为主要的生产模式。“全产业链”并非是指企业的全产业,因为企业不可能做到研发、种植、营销面面俱到。这里是指产业的全产业链,意思是产业发展分工要明确。科研单位去研发,农户去种植,企业去销售。蓝莓深加工更是一个重中之重,以蓝莓果汁、饮料、果干为主导的加工产品将稳步快速发展,并带动以加工原料为目标的加工品种种植。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蓝莓深加工产品种类繁多,有水果干、果汁、果酒、果酱等产品,甚至出现以蓝莓为原料的保健品。特定品种的蓝莓鲜果率不高,但是加工产品效益巨大。

   

责任编辑:戴琳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