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夹江:深耕特色文化 助力乡村“强美富”

来源: 企业家日报网 时间: 2022-08-15 作者: 敬城 胡长兵 胡娟

2.jpg

3.jpg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因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正是基于总书记关于新农村“强美富”发展的殷殷嘱托与拳拳寄望,位于乐山市西北角、峨眉山东北麓的夹江县,深挖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符号的强农、美农、富农价值,在不断夯实“党建领航、固本强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过程中,把文化名片与产品、产业、产值一起绣成了美丽乡村的振兴之花。 

守护利用好堰文化的水脉

夹江有一张世界级的水文化名片——东风堰,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4年9月,乐山夹江东风堰水利灌溉工程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22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夹江,以青衣江在县城古泾口处形成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的奇妙景观而得名。引水于青衣江的东风堰,于清朝康熙年间开工建设,360年来,这座无坝引水的灌溉工程典范一直泽被着渠道沿线48个乡村7.67万亩的农田。如何守护利用好这股文化水脉,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夹江紧扣“百里水乡”,坚定走好“因地制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创新驱动”之路。

以水兴文。遵照守护与传续好水文化遗产的理念,夹江县委县政府在涉及东风堰的各项建设中,一方面投入各类资金整治渠系并修建了东风堰世界遗产公园、青衣江长廊等文化景观,一方面充分尊重人文生态和灌溉工程的风格,渠线布置、断面形式、衬砌材料等均与遗产风貌、灌溉文化等深度契合,让东风堰与千佛岩秦汉时期的古栈道、唐代的摩崖造像、明清时期的题刻一道,构成了青衣江畔动静相宜的历史文化走廊。

以水兴农。依托东风堰大灌区,清理撂荒耕地504.06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58万亩,全面完成25.23万亩粮食生产播面任务,贡献“天府粮仓”建设的夹江力量。同时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包括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落地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工程,累计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9822户;培育农业企业313家、合作社429个、家庭农场306家;建成东风堰灌区高品质蔬菜基地21万亩,年蔬菜产量将达48万吨,预计产值13亿元,冷链运输率达52%;打造稻药轮作现代农业园区,泽泻种植面积达4.15万亩,产量约占全国60%。

以水兴旅。以建堰360周年为契机,举办“世界东风堰·夹江大灌区”高峰论坛、“水利遗产保护”国际论坛,以水利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以灌区范围内自然山水、田园林盘、特色城镇、美丽乡村为支撑,重点打造水利科普、乡村美食、文创体验、山地养生等多种旅游业态。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做活水文章的组合拳,让东风堰成为国家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10大典型案例之一。 

养护培育好茶文化的叶脉

夹江有一张崭新的国字头的茶文化名片——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2021年3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绿茶出口发展论坛上,夹江县被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授予“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

这个“第一”的背后,是一连串数据的坚实支撑:茶产业作为夹江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乡村振兴三大产业之一,截至2021年底,全县茶叶基地已达30万亩,其中出口茶备案基地21万亩,欧标基地1万亩,两个替代示范园8万亩,形成了河东16万亩高标准出口茶产业带和河西14万亩高山生态茶叶产业带。年产量4.58万吨,综合产值69.5亿元,培育形成3家拥有自主出口经营权的龙头企业和217家初加工企业,带动茶农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夹江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茶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推动重构产业布局、健全发展体系、实现高效融合。

瞄准两个市场的产品叶脉。高起点规划“百里茶乡”,打造高标准茶叶生产区、茶叶加工聚集区、茶旅融合示范区,实现产地初加工率100%、精深加工率70%。瞄准中亚、东亚等国家对精制夏秋茶的巨大市场需求,实施名优绿茶唱响“峨眉山茶”区域品牌、精制绿茶走出口“两条腿”战略。对标欧盟标准,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茶产品检测合格率达100%,获评“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

延伸茶旅融合的产业叶脉。畅通百里茶产业环线,整合天福茶园、西山广场等茶旅融合示范点,打造“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在绿山针茶产业园建成“千米茶文化长廊”,形成了集茶园观光、工艺科普、采制体验、烹茶品茗、会议接待等于一体的茶旅融合产业带。

培育新型农民的人力叶脉。培训新型职业、专业农民,培育“田秀才”“土专家”,成立乐天、金螺、绿山针等大型社会化服务组织9家,“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个,全面引导人才、土地、科技、信息等向茶产业领域聚集。

与此同时,夹江还积极筹办各级茶博会,举办枇杷采摘节、李子度假节、石斛丰收节等系列活动,组织新场镇团结村申报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组织黄土镇、甘江镇金银河村申报国家“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在乡村里点燃了各具特色、你追我赶的好势头。 

保护传承好纸文化的文脉

夹江有一张历经千年的纸文化名片——千年竹纸之乡。相关报道显示: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康乾时期,夹江手工纸中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更是被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抗战时期,国画大师张大千两次来到夹江,与纸农共同研制改良手工书画纸,研制出“蜀笺”“莲花笺”等专用书画纸,并将其与安徽宣纸一起誉为“国之二宝”。

如何将这张久负盛名的文化纸传承好,并将其活化为产业纸、富民纸?对此,夹江大力推行“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守住纸文化的文脉。按照当地《蔡翁碑》上所载的“砍其竹、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的24字古法,夹江组织纸农还原从选料到成纸的15个环节、72道工序,“竹纸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以手工书画纸、竹纸信笺、竹纸年画等为代表的文创产品迅速创新出来。

延展纸文化的业脉。复兴传统的同时,夹江纸业积极拥抱变化,引入先进设备,生产机制竹纸。目前,夹江全县已有纸制品规上企业25家,电商300余家。手工书画纸、机制书画纸年产量达到15万吨,产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55%。

点亮纸文化的农脉。在“中国书画纸之乡”马村镇,以石堰村等传统手工造纸为特色的相关村落积极开展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形成了村级主导、乡贤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体系,发扬“千年纸乡”团结精神,全力打造川南片区独特的“文旅村落”。2021年底,石堰村被评为“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

一汪水脉、一片叶脉、一纸文脉,夹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展得扎实而又富有成效。这进一步论证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只要我们在党建引领中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那么,一幅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摸得着历史、装得下幸福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就不遥远、就在手边。


责任编辑:王颖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