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贺知章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22-08-03 作者: 傅浩军 陈艺珂

■ 傅浩军  陈艺珂/文


  天宝三年,突厥企图利用“阙勒霍多”来覆灭长安城,威胁大唐王朝。为了保护长安城和太子李亨,靖安司丞李泌将囚犯张小敬擢升为都尉查办此案,故事就此展开。马伯庸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案情错综复杂,曲折离奇,剧情紧凑,扣人心弦。故事情节当然都是虚构的,但是出现的人物历史上确实都有原型,有的赫赫有名,其中就有贺知章。

  贺知章是杭州萧山人。人们熟悉的贺知章是个文人,闲适豁达,放荡不羁,似乎不会和朝廷争斗有什么瓜葛。然而,在热门的电视剧、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贺知章运筹帷幄,相当老辣干炼,这也许有其真实的一面。


▲贺知章是靖安司的定盘星


  两年前,突厥内乱,新任的乌苏米施可汗不服王化,起兵作乱。朝廷出兵讨伐,整整打了一年半,直打得突厥穷途末路,无处逃遁。这时,朔方留后院传来一份密奏,说突厥派遣了数批狼卫潜入长安,欲对天子不利,以图扭转前线战局。为了专门策防此贼,朝廷于是设立了靖安司。

  然而,当时长安的城防职责,分散于金吾卫、京兆府、御史台、监门卫等官署,机构叠床架屋,各署之间矛盾重重。现在这个靖安司凭空出现,还凌驾于诸署之上,如果没有有力的支撑,是很难有作为的。

  而贺知章正是这靖安司的主官。

  贺知章学富才雄,言论倜傥,颇有名士风度,当时的贤达人士都很倾慕他。他在当朝实在太有名了,诗书双绝,名显开元、天宝二十多年。他的表兄弟陆象先官至宰相,也很欣赏贺知章的才学,常对人说只要一天不见贺知章,就觉得学问跟不上了,变得浅俗鄙陋了。

  小说中,贺知章是很有威望的,江湖地位高得吓人。无论是官员还是民众,一听到贺知章的名号都会肃然起敬,令人一震。在群体性事件中,贺知章三两句话就把能众人打发了。

  其时,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职务是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还有一个太子宾客的头衔,他来做靖安令其实是属于高配了。显然,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并不是要让贺知章能有何作为,只是希望凭借他的资历和声望坐镇正印,方便副手李泌他们做事。

  所以,贺知章这个靖安令的头衔只是挂名,他并不去办公。偶尔去一趟靖安司,他只一站在大殿的正中,神态平和,司里的其他人都低下头去装作忙手头的活,谁也不敢发出声音。

  靖安司是太子李亨最重要的一张牌,而贺知章在天子心目中极有地位,李亨请他做靖安令就是希望他震慑群小。所以,太子视贺知章为靖安司的定盘星,有了他,靖安司在朝中的地位就大不一样。


▲贺知章提携李白、李泌,辅佐太子李亨


  贺知章名气很大,他又爱才若渴,仗义提携后辈,放手培养新人。

  也是两年前,李白带着诗稿进长安,见到了贺知章。贺知章看了一篇《蜀道难》,他还没看完,忍不住多次击掌赞叹,“莫非是仙人下凡?”于是两人“金龟换酒”,一醉方休。李白“诗仙”的名号就由此而来。贺知章后来也向玄宗皇帝推荐了李白,李白名声开始享誉长安。

  当时的长安饮酒成风,贺知章与李白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喝大酒,加上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这些人,时称“饮中八仙”。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描写了这八位仙人,“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喝醉后骑在马上晃晃悠悠,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之间掉到了井里,也没把他的酒意给惊醒,居然在井底睡着了。“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说焦遂不但善饮,还高谈阔论很有见识。小说中也出现了焦遂这个人物,只是一出场就死于非命,贺知章就是因这位酒友被杀而一病不起。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贺知章是李泌的上级,也是老师,对他很赏识,有着知遇之恩。

  在唐玄宗时期,道教地位很高,贺知章就极为信奉,因此他与手持浮尘的李泌很有共同语言,对他也倍加关怀,委以重任。贺知章久历宦海,懂得官场险恶,他多次提醒李泌要注意官场斗争,避免在仕途上受到牵连。

  朝堂之上,处处伏兵,稍有不慎便是倾覆之祸。在李泌破格任用张小敬时,贺知章就反对使用一个死囚来查案。李林甫在听到李泌他们行动失败的风声,就试图夺取靖安司的指挥权。贺知章严肃地对李泌说:“现在老夫还顶得住。若他知道,你竟把长安存亡押于一个死囚身上,到时候群议汹汹,就是我也扛不住压力!”“传出去,明天御史们的弹章能把你给埋喽!”贺知章轻易不会干涉司务,但若李泌逾越了规矩,他就会化身为笼头缰绳,要把这个年轻人拽回来。

  小说中的李泌是一位少年天才,他冷静果敢,狠辣忠诚,为了太子尽忠尽职,殚精竭虑。历史上的李泌也确实是一个运筹帷幄、能文能武之人。在安史之乱期间,李泌为太子出谋划策,居高至伟。他前后辅佐四任皇帝,颇有建树,可谓一代名相。

  贺知章还是太子李亨的老师。 

  李亨尽管当了太子,但却是天天如履薄冰。因为天子对诸皇子的猜忌世所共知,这次竟将长安城防交与太子,显然是试探太子的用心,也是试探太子的能力。还有,宰相李林甫处处找茬,一心想扳倒太子。

  小说中还描写了李林甫、贺知章的宅邸,也可看出他们身处的状态。长安城北边是宫城禁苑,达官贵人都会选择与皇宫住得近些。“张小敬嘿嘿一笑:‘那里原是李卫公的宅邸,如今住得却是右相。’‘李林甫?’年轻人心中一寒,再看那宅邸上的脊兽,陡然也多了几分阴森气质。”李林甫的宅邸不但邻近皇城,更靠近青楼密布的平康坊,暗示出他贪图享乐,沉溺于声色。另一边,贺知章的宅邸则在离权力中心稍远的宣平坊中,静谧却风景大好。他选择这里,因为这里柳树甚多,还因为在南边的升平坊中,设有一处东宫药园。

  太子李亨对自己的老师格外尊崇,特许东宫药园可以随时为其供药。

  太子说贺知章是一个亭子,能够为靖安司遮风挡雨,而贺知章也是太子的依靠力量,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太子的安全。

  历史上,贺知章教授太子读书,太子一直视他为恩师,两人有着数十年的师徒情谊。后来,在贺知章去世多年后,唐肃宗还特意下诏褒奖他,赠以礼部尚书。 


▲贺知章表面狂客,实则沉稳老练


  贺知章学富才雄,言论倜傥,一副名士风度。他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等人,都是吴越士人,文词俊秀,名扬京城,而其中要数贺知章诗文为最。他也擅长草书,醉后写作诗文,文不加点,而卓然可观。他经常与张旭遨游于里巷之中,奔走呼号,到处题诗,凡人家厅馆、墙壁及屏障,兴致一来就索笔挥洒,如虫篆飞走,落笔精绝。

  在人们看来,贺知章旷达纵逸,只是个文人狂客。然而,小说中的贺知章不但是遇事不糊涂,反而非常果敢老练。粗粗听来令人诧异,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贺知章混迹官场50多年,没有贬谪没有困厄,还深得皇帝器重,最终还能载誉而归,所以,贺知章应当是具有着相当的能力的。

  再看小说,靖安司的运转正靠贺知章的威望震慑,也靠他掌控把舵。贺知章并不直接指挥靖安司,但是偶尔的出场,三两句话,就能化解矛盾,解决危机,平息事态。

  小说中,看贺知章接待大萨宝的过程,他的理事能力就可见一斑。小说中这一情节写得可谓相当经典,他连拉带打,进退自如,分寸火候把握恰到好处,转瞬间就把祆正被杀事件妥善平息了,并将大萨宝收服为靖安司所用。

  贺知章老成持重,深谋远虑,把控全局,保障靖安司高效运转,使得李泌在十二时辰之中经过一次次的斗智斗勇,破获大案,在最后关头阻止了破坏的发生,解救了长安城里的黎民百姓。


▲贺知章确有儿子名“孚”,还是玄宗赐名


  小说提到贺知章有三个儿子,老大贺曾,养子贺东,还有一个在襁褓之中,而在电视剧里养子名为何孚。事实上,贺知章确有一个名为“孚”的儿子,名字还是玄宗皇帝所赐。

  这一年,贺知章大病了一场,在床上一连躺了好几天。醒来后,他觉得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可能不久于人世,于是,他上书玄宗皇帝请求归乡。

  玄宗皇帝虽然舍不得,还是同意了。他确实很器重这位老臣,给予的待遇也不一般。玄宗亲自写了诗送给贺知章,又特命他的儿子贺曾改任为会稽郡司马,以便奉养父亲。

  玄宗皇帝又问贺知章还有什么愿望, 贺知章说:“臣还有一个小儿子还没有大名,想请陛下赐名,那是我还乡的无上荣耀。”玄宗思考了一会说:“爱卿的儿子可以起名为孚。”贺知章欣喜不已,又一次拜谢皇上。

  贺知章回乡的那天,太子带着百官到长安东门外为他饯行,给予老师前所未有的待遇与殊荣。场面很隆重,荣耀之极。

  回乡路上,贺知章偶然想到玄宗所赐的名字似有不妥,吴越之地有称呼笨小孩为爪子的说法,而孚字就是爪下一个子。回去跟邻里一说,只怕人们都得笑话说皇帝起了个贺爪子。

  可是,孚字的本意并不错。孚字有信用的意思。

  语文课本中一篇题为《曹刿论战》的文章里,也有一个“孚”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在长勺之战中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齐军,说明只有“取信于民”,选择反攻有利时机,才能以弱胜强。

  还有,成语“深孚众望”就是深得大家信任的意思。

  也就是说,贺知章如此德高望重,玄宗希望贺孚长大也成为一个深孚众望的人。

  那么,玄宗皇帝到底是不是跟自己开了一个玩笑?贺知章搞不清楚了。

  贺知章备受优礼,从容归乡。虽然,在京城的青门饯行荣极一时,可是,贺知章一贯平易朴实,回到家乡的时候,贺知章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衣锦还乡,声势赫赫。他没有高头大马,没有仆人随从。所以,他这位“客人”的到来引得村里的孩子们纷纷围观,还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贺知章无限感慨,写下了《回乡偶书》的诗,其中第一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还有一首童谣般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咏柳》也是语文课本里的常客,写的自然是春天的柳树。然而,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中,却有人解读出了另外的含义。“碧玉妆成一树高”是说太子愈挫愈勇,已经成势了,“万条垂下绿丝绦”则是说太子朝中追随者众多,其势已成高树大才。


责任编辑:戴琳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