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回失去的春天!寒冬之下,数百万线下门店的求生路

来源: 智谷趋势 时间: 2022-06-20 作者:


image.png

生活正逐渐回到正轨。但我们也明白,很多东西被永久地改变了。


image.png

6月1日,上海外滩敲响零点钟声,市民们开车蜂拥而出,鸣笛庆祝。



伴随两千万上海人可以自由出入小区,马路和地铁重新变得拥挤,早餐铺子和咖啡店飘出香气。



image.png

6月6日,在暂停36天后,北京大部分地区的餐厅恢复了堂食。



当天凌晨,海底捞劲松店直到3点钟,还有非吃不可的食客陆续前来。


美国学者发现,经历了大萧条,很多美国人一辈子都保持节俭。相信未来若干年,不少上海人会习惯于把冰箱塞满。


更难的是企业。毕竟,失去的订单就是失去了。


image.png

曾经贴出“4月5日之后见!”的小店,6月过半不少仍黑着灯。



这个春天过去,中国企业被分为三类:被时代巨浪击垮的,仍在苦苦坚持的,以及又开始博明天的。


树大根深的大企业,通过居家办公、线上协同,跑步实现数字化转型,业务反而实现了增长;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业,都只求先活下来。


一个世纪前,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富兰克·奈特提出:


风险是一种可以度量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不可度量的风险。



如果不确定性越来越可能变成新常态,想要基业长青的企业,就必须学会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性。


我们注意到:


一些企业变得稳健保守,靠降本增效、裁员、业务收缩,优先去保证现金流;


在供应链长的行业,上下游的企业通过结成联盟,抱团稳定产业链;


而不管什么行业,规模大小,数字化迅速提升为企业的基本技能。


如果想要活得更好,还得持续升级:思考如何真正以用户为中心,不断优化和接近真实需求,构建更良性的生态。


努力抓住每一根稻草,大势如此,浩浩荡荡。


image.png

“我们不敢躺平!要活下去!”


image.png

餐饮业从来都是与风险做极限抗争的先锋,因为它们抗风险能力实在不那么强。



中国餐饮业大盘接近5万亿(占GDP的4%),涉及6000万人就业,直接关联上亿人的生计。


image.png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4月全国餐饮收入13262亿元,同比下跌5.1%,其中4月同比下跌22.7%。



大多数餐饮店,收入主要靠堂食。这个现金流一旦中断,房租、人工、原材料的“三座大山”转瞬之间就能压垮一个店。


西安一家餐饮老字号在网上公布账单,他们当地12家门店、100多位员工,每月房租和工资就要130万,疫情两年多基本是入不敷出。


号称“你学不会”的海底捞,在2021年也亏损超40亿元,是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老字号、网红大咖尚且如此,小店更加难。据天眼查,2021年约有100万家餐饮企业注销,而2020年时这一数字仅为30万。


但你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斗志,即使在最难的时候,人们依然敢于做梦,敢于成功。


Seesaw咖啡,属于疫情中咬牙活下来的。


奶茶、咖啡、果茶等现制饮料,是中国餐饮近些年最惹眼的存在。


理论上,因为它们标品化、工业化、数字化程度较高,且擅长社交营销,牢牢抓住年轻消费者心智,易受资本青睐。但现实是,全国奶茶店平均寿命仅400多天,2021年一年注销的奶茶店就超35万家。


image.png

Seesaw是怎么穿越疫情,穿越周期的?



Seesaw是中国第一批精品咖啡品牌,在上海创立,迄今已10年。即使在近三年的疫情中,它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


这绝不是因为上海人对咖啡的大爱,Seesaw疫情发生前几年就建了自己的数字化供应链,通过私域维持着一定数量的核心客户,疫情中靠线上协调补货、生产、物流,就能保持着稳定的供货能力。


还有就是,积极应变。当居民靠微信等工具,自发组织团购买菜、水果、饮料、大米面包,Seesaw立刻在小程序中上线了社区团购功能,成为上海第一批有团购业务的咖啡店。


在他们的公众号里,消费者写下希望没有疫情,咖啡自由。



image.png

这样的温情背后没有侥幸。数字化+私域运营,才让Seesaw此时此刻拥有了某种得天独厚。



疫情发生后,大量餐饮店扎堆线上。突击研究流量成本、竞价搜索、算法推荐,让原本还算宽阔的赛道瞬间就卷了起来——流量获客成本越来越贵,利润被再度削薄。


而和这些一把抓来的公域流量不同,此前通过公众号、社群、小程序外卖等方式积攒下来的客户,他们才是更容易获得商家信任的、精准的、可复购的核心客户。


筑池养鱼,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今年4月,Seesaw把业务重心向运营倾斜,大量扩充了的客服团队,保证每个微信群里有至少5位,确保及时响应。


疫情让很多中国商家重新审视以用户为中心,运营用户关系的能力。


事实上,早早把客户抓在手中的餐饮企业,比如麦当劳、星巴克、喜茶、瑞幸等,在疫情中表现都还行。它们很早就有App,后来又加上小程序。



星巴克中国,75%的销售额由会员贡献,其线上俱乐部有1800万频繁消费的会员;

喜茶的会员数量在2020年一年增加了1300万,复购率高达40%;

海底捞不但做了会员,今年5月还开发了“捞点好货”自制小程序,用更加数智化的工具方便顾客点餐、外卖和购物……



做生意的最知道力气应该往哪里花。2021年,餐饮商家活跃小程序数量上涨了220%,日均使用人次超过千万级别,复购率达到了行业大盘的3倍。


面对不可知的风险,最稳的企业不一定最有钱,却往往是有前瞻性,或者在危机发生后,能够最快找到解决方案的。


image.png

近些年,直播带货大爆发。



在众多人生转运、财富神话的召唤下,千军万马杀进直播间追风口、抢红利,在疫情中更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救命稻草。


绝大部分消费企业品牌都建了自己的直播运营团队,通过直播平台转化。


对一般的零售和快消行业来说,下单是交易链路的终点。被直播内容吸引来的客户,在确认收货之后,一次交易基本上就结束了。


这一类的直播,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内容设计、优惠补贴、流量投放来吸引和转化客户。


遗憾的是,这个通用模板并不适用于交易和服务链路长的消费类企业。


比如说家居家装行业,下单只是服务的起点,在这之后,需要设计师测量、做设计,安装需要水电、瓦工配合,期间涉及到复杂的沟通协调。


像欧派、索菲亚这一类定制家具品牌,有着客单价高、重服务的特性,口碑信誉是品牌的生命。这不是靠几次曝光就能做出来的,必然是每笔交易、每个环节、咨询维护、一点一滴和客户打磨出来的。


这也注定了,他们在做线上获客时,既要做好内容和直播,有吸引公域流量的能力,但更加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的,强关系导向型的私域经营模式。


私域,不只是开辟一个新的渠道,而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摆在欧派面前的,有三个问题:


企业如何与用户建立联系?如何与用户进行日常沟通?如果前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微信,那为什么企业的主阵地不可以在微信?


欧派选择了加大在视频号直播的投入。


视频号背靠微信的10亿级社交流量,与公众号打通之后,两者相互补充能够构建丰富的内容生态;


同时,视频号与企业微信直接打通,给了商家私域运营、沉淀私域资产的能力;用户在购买欧派产品时,也能得到一对一服务,咨询、售后、安装等所有场景都可以在微信内完成。


基于好友、熟人推荐的社交裂变方式,对于家居这种考验口碑的行业来说,比公域转化更加精准。


这套摸索打磨出的公域、私域一体化公式,让欧派实现了“二八定则”。


在其直播间里,流量八成来自公域,两成来自私域;而交易相反,两成的私域客户创造了80%甚至95%以上的订单。


从2021年1月试水视频号,到单场直播带动订单突破3万、成交额超过10亿元,欧派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目前,欧派每月依靠直播产生的交易订单稳定在4-5万笔,成交金额在十亿元量级。


据估算,中国家居家电行业的市场规模大概3-4万亿,每年约有1500万套房子装修,平均每套房子花费20-30万元。


随着房地产形势的改变,这类行业靠重资产、资本驱动的边际效应下滑,盘活现有渠道、资源正与日俱增,而私域用户运营恰恰可以给这个传统上轻运营的行业带来蜕变。


但千万别只把数字化工具化,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数字化意味着整个公司的管理、组织、流程、模式等都会发生剧变。


image.png

当旅游和民宿被人为冻结时,露营的生意变得火热。


image.png

在五一期间,携程的露营内容访问热度环比前一周上升了90%;端午期间,飞猪的露营预订数量增长了4倍。本地旅游、“2小时露营圈”、短途旅行成为了短期的新风口。



不能堂食的情况下,预制菜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海底捞、呷哺呷哺、西贝、眉州东坡、老乡鸡等餐饮企业,都快速推出了预制菜,摆到线上叫卖。


在家闷得发慌的人,把刘畊宏捧成了顶流网红,人们在家看视频锻炼,卖瑜伽垫、速干衣、跳绳、跑步机的挣到了钱。


这些都被人们称为后疫情时代的新经济。也证明,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国消费者的成熟,总会不断有新需求、新消费、新风口涌现出来,形成变局的突破口,为经济注入动能。


危机中的机会,属于能读懂消费者、适应变化的人。


2021年11月,沃尔玛、美宜佳、百果园、叮咚买菜等8个足以代表零售不同业态的企业,进行了一场公开的经营模式测试。


在腾讯智慧零售推出的官方小程序“腾讯惠聚”上,它们尝试了公私域联动的新玩法,通过在“腾讯惠聚”派发优惠券的方式,将流量导至自身的官方小程序,最终实现GMV爆发。


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重视私域运营,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流量也会日趋分化,到这个阶段,也就到了考验平台、商家精细化运营能力的时候了。


所以,也有人说,一场疫情让中国快速进化到了私域2.0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线上线下不再有明显区分,品牌与渠道深度融合,公私域的相互反哺和拉动。


这个时候平台的拉动就显得尤为关键。


其实,当“腾讯惠聚”出现在微信寸土寸金的九宫格首位,这就是腾讯智慧零售对私域2.0时代做出的回应。


image.png

过去,小程序的生意更多要靠商家们自力更生。



比如,商家们把线下实体店的客户转移到微信群里,但这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要么就是,品牌影响力足够大,只需要在微信开辟小程序专卖店、公众号、视频号后,用户自己就会主动去搜索加入。


如拼多多、京东等但凡能借上微信的流量,都能为自身发展积蓄巨大的势能。


而现在,通过腾讯惠聚,微信公域流量对众多小程序商家打开了门。


这一个动作,私域2.0时代已经呼之欲出。


在1.0时代跑得快的商家,私域存量转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流量饥渴会倒逼着他们,一方面去公域中找新增量,比如做内容电商、直播带货;也逼迫它们在运营上提升效率,需要去打通公私域,做全域经营。


而对于后来者,这同样是一个奋起直追的好机会。


北京物美过去几个月,几乎每个月都会在“腾讯惠聚”小程序和线下门店发福利券,让用户跳转到物美小程序使用,实现双向促进,提升小程序的销售业绩。


腾讯惠聚不仅仅是连接千百家头部品牌小程序的平台,它还聚合了包含腾讯生态内的各个端口的搜索流量、广告流量、合作流量等,这也许是平台电商模式高度成熟的今天,一个全新的入口。


增加品牌全链路的引流、转化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购物阵地,建立从公域到私域不断流动输送生态,持续的飞轮效应才能成形。


数字工具与场景应用,是一个教学相长、彼此成就的过程。


在数字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对众多商家而言,没有什么能比一手抓住核心用户,一手不断拓展新客户,两手都强更重要的事了。



image.png

我们常说,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在20世纪,平均每年会发生4次对冲击商业运行的重大事件。


随着全球化速度、连通性提升,这些危机发生得更加频繁,而且往往会相互影响、相互传导,形成更大的黑天鹅。


中国当代企业,绝大部分不超过40年历史,但却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千百年不遇的气候变化、全球化的格局重构、互联网科技革命……


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启,往往是以危机为拐点。回溯世界经济史,发达国家的服务业进化,无不是借了科技革命、危机破而后立的大趋势,比如曼哈顿的金融服务,旧金山的数字信息服务。


今天的众多服务行业,餐饮、零售、旅游、娱乐……线上线下已经融为一体,数字化成为一项基本技能。


过去服务业是一个高度依赖经验、口碑的行业,需要时间的累积,才能最终靠品牌聚拢核心用户;而现在微信等数字化工具可以快速沉浸到行业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具有高度匹配的管理、运营模式。


疫情就是这样的一场危机,让我们有时间审视正在发生的数字化革命,审视最合适的技术驱动之路,趟过去,我们才能看清历史的进程。


这条路很长,但所有人都会从危机中学会成长。


责任编辑:刘月朋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