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三宝”

来源: 企业家日报网 时间: 2022-06-18 作者: 文月

1.jpg

2.jpg


   文 / 文 月

无论是乘风破浪的小姐姐,还是披荆斩棘的小哥哥,知道“大禹开龙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人很多,但除了夏天来此长住的老人和他们的家人,知道宝山并深入了解宝山的人不多。孤陋寡闻的我知道宝山很晚,第一次听说是后强兄介绍的。他说,村里有中国当代最棒的村级图书馆,并且正在筹建中国首个村庄学院。这引起了我这个见贯不惊的人的巨大好奇,不久便去走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全国学大寨的热潮中,宝山人挥汗如雨,披荆斩棘,开山拓土,变荒坡为良田,变“穷山”为“宝山”。1978年,在全国上下风起云涌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的洪流中,宝山独树一帜,决定一直走集体经济道路。2009年,“512”特大地震后仅仅一年,地处震中的宝山依靠自力更生,升级版涅盘重生,开创共同富裕新路。三次弄潮,三次逆袭,在幸福的赛道上领跑,笑傲“江湖”。现在宝山一个村就有两个国家4A级景区,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8万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山区第一村”。这样的“人间奇迹”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秘诀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因为宝山有“三宝”。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宝山的第一宝是“宝山之名”。宝山之名源自古代这里产铜,宝山名字中的“宝”指的就是铜,铜是古人心目中的宝贝。与又深又陡的汶川映秀至都江堰岷江峡谷相比,宝山所在的湔江河谷要宽得多,沿线有许多台地,在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沼泽的时候,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应是古蜀文明的龙兴之地。《越绝书》载:“禹穴之时,亢龙以铜为兵,凿伊阙,通龙门。”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不知就里,原来指的是这里:走出岷江峡谷的大禹,以这里的铜器为工具,凿开象一扇大门的峡谷,打通了龙门山。村前古有大禹洞,后来因为与对岸的小鱼洞对应而被人们附会成了“大鱼洞”。从宝山沿湔江往下看,戴着斗笠的大禹静静的躺在这里,是宝山的右守护神。几百年后,柏權占据这里的铜矿成为第二代蜀王;鱼凫凭借这里的铜器,走出湔江,在成都平原打出一片天地,成为第三代蜀王,在湔江下游鸭子河畔建立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青铜帝国——三星堆。从宝山沿湔江往上看,颧骨高耸的古蜀王长卧天地间,是宝山的左守护神。又过了几百年,汉时“省长”文翁来到这里,铜铁并用,疏浚湔江,引湔江水灌溉彭州、广汉、新都广大地区,成为扩大都江堰灌区第一人。宝者,珍也,贵也,直接以“宝”或“名”命名的地方不多,在我的印象中,四川全省好像只有彭州宝山和雅安名山。“宝山之名”诉说的是历史,宝山之史,源远流长。                            

8.jpg

9.jpg

10.jpg

11.jpg


宝山的第二宝是“宝山之境”。宝山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沿龙门山脉向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银厂沟、回龙沟两涧流出深山在村头会成湔江,南流而下。湔江与岷江、嘉陵江等都是南北向的河流,因为纬度、气候等原因,南北向的河流最具穿越感。居住区海拔1000至1200米,山顶逾4000米,相对高差近3000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白雪皑皑,“寒堆春后雪”;山腰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处处“寒烟翠”;山麓绿草如茵,溪流淙淙,山花烂漫,村庄点点,炊烟袅袅,颜值爆棚,“是人间莫非人间,似仙境不是仙境”,是真正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居住的都是活神仙,完全可谓“东方的阿尔卑斯山”。春山如笑,夏山如飞,秋山如妆,冬山如银,四时之景不同,山不言人能言,晨昏昼夜,气象万千。有清凉世界、雾凇冰瀑、云海流霞、卧佛连山、熊猫灵猴“五绝”,以及廊桥清音、镜海春晓,关口天风、云上秋月、雪山飞瀑、蔷薇花海、燕崖冰瀑等“十景”,其茶、其水、其食也可圈可点。特别是春秋几乎相连,夏无酷暑,宽谷台地,只要房屋建得牢实,无洪涝之虞,无地灾之忧,联动小鱼洞、海窝子、通济、白鹿、九峰、磁峰等构成湔江流域度假旅游区,成为特大城市成都最近最大的避暑休闲和康养旅游胜地。“宝山之境”描绘的是环境,宝山之境,天高地阔!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宝山的第三宝是“宝山之魂”。宝山不但颜值爆棚,而且才情了得。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三次创业,跨进幸福生活的快车道,锻造了以“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共创共享、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为主要内涵的奋进精神,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对接时代需求,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既抬头看路,感应时代脉动,仰望星空,追光逐梦,敢为天下先,提前一步;又埋头苦干,擦亮底色,坚忍不拔,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上个世纪70年代初,宝山“山高路又远,光棍儿一大片”,一穷二白,在地质队一次爆破中眼睛严重受伤、近乎失明的老贾书记转业回到这里,担苦担难,戴着像瓶底一样厚厚的眼镜,带领大家以“敢教日月换新天”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一锤一锤的敲,一锄一锄地挖,一筐一筐地填,一块一块地砌,一苗一苗地栽,改造荒坡,绿化荒山,硬是在大山深处开垦出近800亩梯地良田,以勤劳的双手实现了本村粮食的自给自足,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被誉为“中国山区的保尔柯察金”,改良贫穷“土壤”,打破贫困壁垒,凝成奋斗者共同体。因果不虚,循环往复,有此共同奋斗的基础,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当口,与凤阳小岗村不同,在岩窝村民会上,大家一致选择了不包产到户,继续抱团发展,优化集体与个人利益链接机制,走出宝山,到外面打拼,用雄厚的集体经济底气在彭州、阿坝等地重点发展工业,实现了宝山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蜕变。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08年5月12日,山崩地裂,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小贾书记自觉扛起抢险和灾后重建的历史使命,担重担险,甘当“敢死队长”,冒着“泥石雨”,深入震中救人,依靠已然凝成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一片废墟上涅盘重生:“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一个村集体资产超百亿,并在乡村振兴和碳达峰碳综合的时代洪流中,利用宝山良好的自然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潮涌的市场需求,深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升级 “领秀天府,幸福宝山”。“宝山之魂”诠释的是精神,宝山之魂,其道大光!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此三宝,一是“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二是“老天爷”给的自然禀赋,三是老百姓凝聚的时代精神。有此“三老”馈赠的“三宝”,什么样的“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呢?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责任编辑:袁红兵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