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化茅台”背后的分量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09-12 作者: 杨艳

导 读

以酝酿多时的《文化茅台建设指导意见》《文化茅台建设实施方案》定稿为标志,“文化茅台”拉开大幕。

理解和评价“文化茅台”,应该意识到以茅台的量级,会有相当的分量:一是战术层面,针对现实发展,要能解决真问题,形成新突破;二是战略层面,从内在的企业气质塑形,到外露的企业形象提升,不仅需要有可落地的具体举措,更要久久为功。


于茅台而言,长期的企业惯性带来现实发展中的种种顽疾,需要高度的商业智慧,给出破解方案;同时,千亿时代近在咫尺,迫切需要全新的顶层设计,谋求更坚实的商业逻辑;再者,面对市场格局的激烈变化,需要构建更牢固的商业闭环,推动企业塑形,为大象起舞提供持续动力。

对于站在白酒行业前端,市值超万亿、麾下3万多名员工的茅台,任何一个微小动作都影响巨大,犹如高速行驶的巨大战车,优势和不可预知都同样明显。

在驾驶者而言,只有将目光放远,获取安全冗余,才能抵消速度带来的极致压迫,洞察秋毫,行稳致远。以文化为切口,高举低放,是茅台的最佳选择。

“文化茅台”的分量,体现于它是全新时代背景下的意识之变。

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能量,正成为全球产业协作的推进器。而来自麦肯锡的最新行业报告认为,“80后”和“90后”所代表的中国年轻人,正在占据优质消费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如果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水大鱼大”,应该清醒认识到新的消费群意味着“深度换水”,并带来全新定义的消费理念,其中,优质消费品不仅仅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更是重要的社交资本,推动商业生态从“产品价值创造”向“文化价值输出”转变。文化茅台必须对应有效举措,增强建立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品牌黏性。

要理解“文化茅台”的分量,必须体察,这是对应全新企业愿景的定位之变。

茅台已站在由“中国知名品牌”晋级“全球知名品牌”的临界点上,前所未有的舞台对应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烈度。面对跨国酒企多年构建的精细化管理优势,茅台必然要以国际一流企业的标准审视自我,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优势,实现跨语言、跨地域、跨文化的品牌运营和文化传播。

“文化茅台”之后,在于“文化茅台”是茅台战略之变。

近70年的企业成长,赋予了茅台更加深刻的危机意识,也使之更能理解,文化语境下的价值认同,才是熨平市场周期、对抗经营风险的核心能量。

特别是近十年间,从金融危机复苏,到整治“三公”消费,再到酱香白酒站上品质消费的风口——消费场景不断发生颠覆式变化,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推动,无法有效应对市场大浪淘沙。

从品质时代到品牌时代再到文化时代,茅台有着自我塑形的强烈愿望。小船好调头,而对于茅台而言,要更上层楼绝非易事,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长远,必定是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工程。

茅台显然对此有足够清晰的判断。从“文化茅台”相关方案中可以看到,这个顶层设计业已具备多层面布局,形成了任务分解,有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既有硬件迭代,也有软件升级。

尤为难得的是,“文化茅台”显示出高度的开放性,更具备了国际视野的参照体系。这是推动“文化茅台”做实做厚、久久为功的坚实保障,推动茅台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保持增长,持续突破自我边际。

“文化茅台”的价值之一,在于它拆掉了沉重的围墙,引动内外交融的互动与激荡,进而凝聚成蔚为大观的发展动力。(作者:黄浩 戴世锦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