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工厂”是对留守儿童的“精神补给”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10-23 作者: 杨艳

新学期开学了,清晨6点,家住武汉黄陂区王家河街的黄红霞就起床了,准备好早餐,喊起儿子一起吃过之后,她把儿子送进了就读的小学。上午7点半,她准时来到工厂,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中午下班,她从学校接回儿子,吃过饭送到学校,她再上班。下午4点半,黄红霞把放学后的孩子接到工厂,和其她工友的孩子一起写作业,等着妈妈们下班了,跟着妈妈回家。这样的陪读生活,曾经是黄红霞的奢望,如今,因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让她和很多打工妈妈返乡回到孩子身边上班,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工人日报》9月26日)

“空心村”“孩子村”“老人村”……这是农村中出现的一些发展问题,而留守儿童这个社会化的大问题,也就更清晰地摆在我们的面前,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看在身心上都难以更健康的发展。

显然,父母的回归,不仅仅是一种乡村建设上的“回流”,更是对孩子的重视,这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能够工作和照顾孩子两不误,“家门口”的企业可以说是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把父母“留下来”了。

其实,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也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也需要关注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而“妈妈工厂”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回归。

“妈妈工厂”是给了妈妈们一个就业的机会,但是妈妈们也会把那份给予的感激之情融入在自己的工作中,把他们在城市里学习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运用在家乡的建设之中,也是乡村振兴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毋庸置疑,“妈妈工厂”是对留守儿童的“精神补给”,对孩子的给予不能止于吃饱穿暖,而更应该关注他们精神的需求,让父母能够解决生计,也能够陪伴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的身心在父母的照料之下更健康地成长,这样的“妈妈工厂”赠予孩子的是一份“精准关怀”。(作者:唐小兰)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