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地气的“加码”创新也是形式主义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10-25 作者: 杨艳

10月8日,山西省襄汾县大邓乡赤邓村因一则公告受到关注。该村委会、党支部发布的公告称:10月1日起,该村不允许过满月、一周岁生日、六十岁生日、搬家宴请等,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不准送花圈纸扎等,一切从简,杜绝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凡有以上情况,全体村民不准前去参加,否则,道德银行的星级积分给予降级,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不予办理。”

显而易见,这是基层村委会对执行上级精神文件的“加码式”创新举措,其出发点或是为了更加“精准”地弘扬勤俭节约的新风尚,然而这种粗暴而又隔断历史传统、风俗民约的作法,特别是加以行政强权作威胁、促落实,无疑有些太雷人。不接地气、不考虑实际的创新,就是一种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尤其是禁止披麻戴孝、祭奠,而倡导改为带黑色袖章或孝章这点,更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时候感到一丝莫名的哀伤。而对组织服务的普遍对象——人民群众加以行政威胁,更是一种官僚主义的体现。

中国历来有着“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优秀传统。“知本”、“感恩”、“敬长”的理念在时时处处都有体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中华民族一般如此重视孝道、祭奠。仅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就有清明、中元两节,甚至还有冬至和除夕前日,都有着举家、举族祭奠先人的风俗。中国历来是个主张德治天下、以德服人、以德治民的尚德民族,追本溯源、知恩图报就是祭奠这一行为的根本出发点。

禁止披麻戴孝首先就应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披麻戴孝。每一项传承至今的传统都有其存在的义理和深意,我们不能随便武断地割裂历史,而冠以“改革创新”进行一刀切。首先,披麻戴孝、设立灵堂就是一种敬仰、缅怀先人的仪式。麻即麻辫,孝即白粗布,披麻戴孝,包括素食、禁房事的寓意就是让自己受罪,通过让自己受苦来表达对亲人深深的血肉情感,体现出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缅怀。同样的着黑服、带白花也是有同样的寓意,只不过是源于西方的习俗。我们身处当今的新时代,革弊迎新是有必要的,但不能隔断历史、隔断民情而不究根底地一刀切,这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种背叛,就是从洋迷外,就是对“文化自信”的背道而行。

至于慎终追远、礼敬先祖先烈的祭奠,更是为了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共同缅怀过去、重温故事、祈福未来。国家将清明节列为法定国家节假日,设立“烈士纪念日”,同样也是为了通过祭奠这种仪式,激发我们饮水思源、固本培元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牢记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要忘本,都不能失根,都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来之不易,是谁护佑我们成长,又是谁,让我们扬眉吐气、安享太平美满。

用时下的一句时髦永远就是:生活需要多一点仪式感,各种节日、吉庆、聚会,之所以存在就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与深意,这与国家的精神文明倡导并不违背,相反对构建和谐有序、温暖文明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过犹不及,过度解读政策精神就很可能会与政策精神的初衷相背离。国家明令禁止各种大肆操办,杜绝奢靡之风,其本意是为了遏止通过操办宴饮变相收受贿赂或者公款消费,而不是为了杜绝各种聚会、习俗。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干事创业一点要立足于人民的立场,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多做些让老百姓舒心、高兴的事情,更不能动辄以行政之强权强奸民意,无论其出发点是好是坏,这一点本身就已先天不足,有了诟病,成了伪命题。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繁荣的显著特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和人民的共同向往。何为糟粕,何为精华,窃以为,人民拥护且普遍遵循的,就是精华,就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要杜绝“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潜意识被殖民思想,忘记传统,而把西方的一些礼节、习俗奉为圭臬,这恰恰就是最大的背离国家政策精神。对国家褒有爱戴之情,对传统心怀尊崇之意,对民族始终自信自豪,对人民点滴尊重关爱,这,应该才是我们党和国家干部谋事干事的始终出发点和落脚点。(陕西省府谷县文旅局 李义)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