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里的牛”如何成了“真牛”?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11-14 作者: 杨艳

吴月梅养着6头牛,村里扶贫项目花名册是这么说的,但牛棚里目前只有3头;周建国是4头牛的主人,尽管他家的牛棚里,干净得只能找到破木柜、空牛槽和一些风干的牛粪。在宁夏固原市的这个村,这俩贫困户都因为表格里的牛获得了扶贫补贴。这还不算最夸张的,村民说,有的人家虽领了补贴,“连个牛毛、牛槽都没有”。(11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从“扶贫鸡”到“扶贫牛”,造假伎俩真的很不高明,假的就是假的一查就露馅了。关键问题是没人查。顺着这根藤不知道到底能摸到大多的瓜。诚然,面对全国各地的扶贫项目,巡视检查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当地监管部门的力量去了哪里?监守自盗的戏码为什么可以一再上演?

“表格里的牛”写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人过问。哪怕当地群众知道这些所谓的“真牛”连“牛毛、牛槽都没有”。然而,群众人尽皆知的事,却丝毫没有影响扶贫款的发放。扶贫补贴“落实”的倒是很到位。这一方面暴露了群众监督意识的薄弱,亦或监督渠道不通畅;另一方面暴露了扶贫资金监管的巨大漏洞。从表格上报,到审批,再到审核,一路绿灯,是谁在放行?这里面又有多少人分了一杯羹?

这样的扶贫,不仅不能起到扶贫效果,还很有可能成为“养懒汉”,“助刁民”的恶习。为了脱贫致富,为了消灭绝对贫困,国家下了大力气,扶贫干部下了真功夫。可是在这条苦干出来的道路上,竟然还能上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丑陋剧情,让人很是痛心。精准扶贫一个也不能落下,但不代表可以随意掺假。“扶贫牛”是扶贫路上的跑偏,更是对扶贫的亵渎。

“表格牛”在哪里?当地监管部门该好好问问自己,制度流于形式,项目审批流于形式,换来的只能是扶贫资金不知去向。所以,监督也好审核也罢都需要走出去,走到群众中去。如果深入群众调查,采取回访制度,所有的问题就会暴露,不至于让某些故伎得逞。要想让“扶贫牛”开垦出 “金土地”,就要确保每一个扶贫项目落到实处。(文/郭静)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