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具有联动效应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12-29 作者: 杨艳

北京市老龄委副主任、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25日召开的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会议上透露,明年北京拟探索把二级医院以及非公医疗机构的医生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中来,以扩大家庭医生覆盖面。(12月26日《北京青年报》)

家庭医生又称全科医生,因其接受了全科医生专门训练并具有专业技能,能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时下,医疗服务面临着医生、经济、社会、人口和需求等各方面的挑战,推广家庭医生服务对实现由治疗向健康管理、分级诊疗规范医疗秩序、实现公共服务的的覆盖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美国在1947年成立了全科医师学会,1969年,家庭医学成为美国第20个临床医学专业。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中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医疗体系。由此,全科医生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步入了快车道。

北京、上海等地作为全科医生试点地区,有着先行一步的先发优势,无论是全科医生的数量还是签约率,在全国都首屈一指。尤其是中老人群体的家庭签约率,维系到该体系实施的精准化,签约数量的覆盖面决定着质量状况。全科医生做到家庭的签约化并实现最大面积的覆盖,才能让其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从目前的情况看,北京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离全覆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连老年家庭都无法做到“应签尽签”,则说明整体情况离预期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间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全科医生的数量还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据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介绍,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已达25.3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8人,5年来全科医生总人数增长了1倍。2018年印发的《北京市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不少于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与发达国家每万人8~10名的数量相比,全科医生的数量还严重不足,需要持续得到补强。

二是全科医生存在结构上的使用失衡。医生要实现全科型的技术能力匹配,有专业院校专业培训和实践中能力塑造两个方面,目前真正具有家庭医学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并不多,更多的全科医生都是于实践中成长。同时,受传统观念和医生群体倒金字塔结构等因素影响,公众对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缺乏信任,对医务人员的能力高度质疑,也影响了签约的积极性和成功率。比如2016年,据记者调查,在试点地区之一的广州市,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6.6万人口,2013年5月至2016年签约人数不到六千,签约率不足一成。

在一二三级的医院分级中,一级医院主要是社区医院数量庞大,但缺乏优质性医疗资源,三级医院作为优质医疗资源具有极强的吸附力,更多承担医疗研发与行业引领的作用。其间占比极高的二级医院面临着“夹心尴尬”,由于二级医院综合实力较弱、医疗特色不明显、医务人员构成不够合理,随着三级医院规模快速提升,二级医院面临“被遗忘”的窘境。一些二级医院为了生存或只能转型,或被三级医院所并购,或降低为社区医院,或选择做康复服务,把二级医院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中来,具有调节构、转方式的积极作用。

由此可以产生联动效应,一是随着大量二级医院及非公医疗机构的医生成为家庭医生,能在短期内缓解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的状况,提高区域内每万人全科医生的占比;二是二级医院的医生从事家庭化服务后,丰富了其从业的范围与选择,有效改善其工作状况与待遇,为这些医院留住人才创造条件;三是二级医院实现了医生全科化,增加了家庭化服务后,可优化其生存环境与状况,既提高收入来源又能为康复和护理业务的扩容,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二级医院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是转型的一条出路,具有极其光明的前景。(唐伟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