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照顾瘫痪的哥哥演绎人间大爱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12-30 作者: 杨艳

自称“小女子”的人,其实年龄上早已不小了,只是因为一直单身,才笑称自己是“小女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她的父母相继离世,丢下她和比她大十岁的瘫痪在床的哥哥,从此以后,她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做两件事,照顾哥哥和赚钱养家。现在她已经52岁依然未嫁,照顾瘫痪的哥哥长达24年。(12月2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52岁的宋艳红在法律上并无抚养瘫痪哥哥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宋艳红由父母抚养成年,非之前就瘫痪的哥哥养大,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抚养条款,没有相应的法定义务。

于情感上,未成年的妹妹有太多的理由“说不”。自己本身未成年,再加上要结婚和生育,如此包袱是一个弱女子所不能承受之重。她可用“没有生活来源”而远离,也可以用“有了心上人”而远嫁,更可用“国家五保户政策”而抛弃,轻轻松松启动另一种人生。逢年过节或重要节点,提着礼品去看一看,还可获得外界的称赞和情感的慰藉。但她选择了一种既超越常情又符合常情的做法,用最大的牺牲与付出演绎了一场看似庸常,却又极为难得的人间大爱。

19岁时作出终身照顾瘫痪的哥哥的决定并不容易,因为那意味着将付出难以想像的代价,作出超越预期的巨大牺牲。比如,恋爱、结婚、生子等一个女人应有的人生经历,就会变成一种奢求;再比如,你除了每天重复不断的照顾一个瘫痪者,承受自我以及外界的煎熬与压力,还要为两个人的生计而不断忙碌。需要照顾的那个人成了让她欲罢不能、又无法有更多选择的羁绊,以其为中心不停止的运转和消耗。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无比骨感而残酷。在心理学层面,一个人长期照顾病人的人若自控不力,情绪上很容易走向失控的境地,并上演初期温情脉脉、后期分外眼红的悲剧。比如有媒体报道,杭州女子照顾老年痴呆症妈妈9年后,她自己则经历了失眠、崩溃、抑郁的无限痛苦,回想照料母亲的那几年,她把很多细节都忘了,只记得自己“整个人要快疯了”。对于这群人,浙江省大爱老年事务中心理事朱秋香把这个群体称为“隐形的病人”。

其实,成为“隐形的病人”还不算最差的状况,但耐性一旦被耗光而性情又失控,在行为上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于是有人选择了抛弃,有人选择了杀亲……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决绝与割裂。此事映衬的背景在于,人情日渐冷漠,道德的维度在不断下降,庸常的抚养与赡养义务日益面目全非,遗弃、虐待等个案不断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已用半生而还将用一生去照顾瘫痪的哥哥的举动,显得弥足珍贵且让人惊叹不已。

25年如一日的“不离不弃”,试问几人能够做到?25年如一日的“始终如一”,试问又有几人能够坚持?没有高亢的口号,更没有高不可攀的理由,仅仅因为“我就得让他活得好”的手足情,她选择了义无反顾,选择了勇往无前。更难得的是,她在这种付出之中找到了平静,满足了内心的情感需求,日子苦难却经营得无比幸福。幸福的涵义与人生的追求,在一个普通的人身上找到了答案。

越是难得越需要珍视,越是孤本越需要拔高。这种个体的善念与义举,正是当下社会最稀缺的品质,更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这是一种无限接地气的楷模,用身边的人和事作为例证,才更有说服力。比之那些高大上的榜样,身边的榜样更具有带动性,也更具有参照性和穿透力,让每个人有了反照的对象,有了前行的方向。于社会来说,因为有了这些“平凡的伟大”,这种底层之善才会迸发出强大的辐射力与穿透力,让每个人感受到温暖与温情,于希望之中聚集向上向前的力量。有此为底,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唐伟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