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养懒汉:“智志双扶”是关键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09-19 作者: 杨艳

阅读提示:近日,云南昭通镇雄五德镇人民政府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回复一贫困户留言,称“扶贫不养懒汉”,引发舆论热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9月11日,已有相关网络新闻361条,APP文章145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74篇。

舆情要点

据该网民介绍,自己的老父亲身体一直不好,腿脚因为年迈骨质增生走路都一瘸一拐的,是一名环卫工人,一家人就靠着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过日子。此外,留言还显示,此人还有一名姐姐在外务工,管不到家里,哥哥37岁未婚,在家什么事不干只知道吃,还经常辱骂父亲,在家三天一大吵二天一小吵。“人家都说养儿防老,可是老父亲养了他37年还不得好,经常辱骂父亲,一家人都得看着他脸色过日子。一家七口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求求领导帮帮我这可怜的家庭吧!让年迈的父母过几年不再担心受怕日子”。

五德镇人民政府回复显示,收到留言后,镇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展开调查,工作组向左邻右舍了解到的情况是,其父亲非常勤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1982年就建了水泥平房,让左邻右舍都很是羡慕。

“但在您父亲含辛茹苦地将您兄妹几人抚养长大后,您和您哥却整天无所事事,在家安心‘啃老’,靠着您父亲那点微薄的积蓄、拖着年迈的身躯换来的血汗钱艰难度日。房屋漏雨固然令人担心,但令人担心的是您兄弟俩正值年轻力壮时,依然未能帮助您年迈的父亲分担肩上的重担。”

此外,回复还指出,国家扶贫更多的是扶志,但绝对不会养懒汉。“为您就业一事,渡船坝社区工作人员曾多次入户为您介绍工作,您总是用不同的理由推卸,在此也希望您早日振作起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早日带领家人过上幸福、美满、安定的生活!”

“扶贫不养懒汉”的霸气回应赢得舆论称赞。有人表示,“官方回应非常漂亮,好手好脚的凭什么要养他们”,也有人指出,“有些人需要的不是经济扶贫,而是心理扶贫”。与此同时,各主流媒体也陆续加入讨论,舆情热度持续攀升。

媒体观点选摘

● 《湖南日报》:扶贫不能养懒汉

扶贫、低保及其他社会救助,都是指向兜底的制度安排,兜的是困难人群的基本生计。在实现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政策托底和个人奋斗,一个都不能少。勤劳才能致富,倘若一个人没有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便扶贫政策帮得了一时,也无法保证稳定持久脱贫。反之,如果有脱贫的志气、有致富的行动,那么任何困难都不能将他压倒。

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期,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宝贵资源应该花在那些勤劳肯干的群众身上,而对那些“扶不起”“不应养”的贫困户,必须寻找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励其主动脱贫。

● 《贵州日报》:对“等靠要”思想说不

云南镇雄县果断对“等靠要”思想说不,解除了扶贫干部的思想顾虑,为“扶志”树立了榜样。“扶志”是个复杂过程,需要“回怼”,但不能仅有“回怼”。有些贫困人口片面地将扶贫看作政府的责任,有任何困难都找政府,这就需要从认识上纠偏;有些贫困人口担当不足,不敢从事没有做过的种植和养殖产业,这就需要激活勇气;有些贫困人口意志力不够,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这就需要引导他们往前冲。

“扶志”还需要警惕“小富即安”的思想。表面看起来,这些人都算不上懒汉,但内心深处安于现状,不追求进步,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脚步。这就需要持续推动思想观念的革命,让他们认识到脱贫机遇千载难逢,激活他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和实现更大人生价值的愿望。

● 西安网:官方回应不养懒汉也是一种担当

当地政府的积极回应能够获得认可,是因为他们认真调查了当地贫困户的真实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而不是让某些好吃懒做的人将扶贫款当成“唐僧肉”。

现阶段已经进入了全面消除贫困人口的倒计时。但是,扶贫工作绝对不是简单给钱,而是要建立全方位的帮扶机制。但是,如果一个人年轻力壮,却拒绝劳动,只想着依靠年迈的父母要钱,这样的贫困本身,是出现在贫困者自己的身上。既然,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了解决,还给予扶贫款就是纵容这种懒惰。所以,当地政府部门的回应,也是对于扶贫工作的认真负责。

网民观点选摘

● 扶贫更要扶志(39%)

@美术馆的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白凤de夫人:数落哥哥什么都不干,就待在家里,可是自己也在啃老。这样的人,精神上亟需脱贫。

● 给当地政府的回应点赞(35%)

@我是单单:给当地政府点赞,不能纵容这些人,让他们总想着不劳而获。这种思想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遏制,蔓延下去,就会成为我们脱贫路上的一条“拦路虎”。

@万万不可摘青梅:扶贫是扶志,不是扶穷。对于一些青壮年来说,解决就业问题才是根本,官方这个处理很棒。

● 警惕扶贫工作中遇到的懒汉(24%)

@忘记时间:这些人怎么回事,好手好脚却要年迈的父亲养活,竟然还好意思以此找政府要钱。

@一颗珍珠:少数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说到底是缺乏脱贫的志气。长期的贫困,很容易消磨人的斗志,让人逐渐失去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

舆情观察

一些地区,贫困户向当地政府申请帮扶并不少见,而且,基于惯常认知,倘若有关部门对一些贫困户态度不好、或者帮扶不到位,很容易引发负面舆情。然而,这一次却反过来了,当地政府霸气回怼,不仅没有引发批评,反而获得一片称赞,也反映了当下民众对“扶贫先扶志”精神的支持,以及对一些人“等靠要”思想的反感。

当地政府面对网络表达诉求,能够积极回应,并没有假装看不见的态度,是赢得好评的一方面;此外,仔细阅读留言回复可以发现,即便是回绝,也是有理有据有节。回复内容显示,当地政府既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也对其进行过帮扶——多次入户介绍工作。此外,面对诉求,强调“扶贫不养懒汉”的思想,鼓励其早日振作。对此,有人指出,当地政府该做的都做了,该说的也说了,他却还不满足,相对于物质脱贫,其更需要的是精神脱贫。

谁都希望过上衣食富足的好日子,但是,众所周知,好日子不是“等靠要”出来的,而是努力“干”出来的。然而,从网民的留言可以看出,在基层的扶贫工作中,“等靠要”的情况不在少数。此外,有媒体指出,曾有记者在湖北、贵州、吉林、山西等地走访时发现,部分地区贫困户中存在较为突出的“等靠要”思想,“精神贫困”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基于此,舆论一再呼吁,扶贫工作中,相较于“输血”,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造血”。尤其是当下,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倒计时,在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依靠勤劳走上致富正途之后,一些“懒汉”“寄生者”该怎样帮扶,如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是个普遍性的问题。

不过,诚如媒体指出,扶贫不养懒汉,但是要精准帮扶,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懒汉。五德镇人民政府的回应,正是对“智志双扶”的一个很好注解。在扶贫工作中,对于青壮年劳动力,既要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以及必不可少的职业培训,尽可能地减少他们对于就业的焦虑。与此同时,也要进行思想建设,缓解长期贫困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帮助其认清现实,早日振作,把他们从边缘状态拉回到一种正常和向上的社会循环当中。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杨蓝)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