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长假期间突发舆情的应急管理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10-08 作者: 杨艳

长假舆情热点的风险研判

节假日期间,重大舆情风险的出现和发酵规律与平日有所不同,相关机构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研判,把握工作重点。长假期间舆情热点容易出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文化旅游和服务类行业容易引发舆论聚焦。

节假日期间,国民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享受餐饮、出行等各类服务的消费明显增多,因而发生各类纠纷,甚至冲突激化的概率也可能升高,相关部门同样面临着舆情处置的压力。从近年来舆情较为集中关注的热点看,因交通站点、高速公路等处拥堵带来的不满,旅游景区秩序、导游服务以及餐饮、住宿、购物等问题导致旅游体验不佳引发的争议,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大范围传播,很容易成为舆情引燃的导火线。

国庆文化市场空前繁荣,但演出中的合法合规审查和内容监管也容易引发聚焦,特别是涉及个别曾引发过争议的敏感演职员的情况。诸如此类的问题出现后,如果相关部门应对慢,处置方法不当和引导能力欠缺,都会给涉事机构、甚至整个地方的形象造成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负面影响,形成“长尾效应”。

其二,突发公共事件诱发舆情的概率增大。

长假期间,各类安全隐患不能忽视,一旦出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情况必然成为热点,尤其是人为引发的暴力事件、群体事件更需要重点防范。长假期间的交通出行人数激增,道路安全压力增大,可能出现有人员伤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即使是普通交通摩擦,围绕涉事人员身份等可能引发围观的概率也大大提高,今年类似案例已经有多起,需要引起重视。同时,大型群众活动和各种聚会频繁,人员集散性和流动性强,易发生火灾和拥挤、踩踏类事故,饮食安全和卫生防疫方面也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此外,群体维权、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环境项目等群体事件也容易在假期集中出现。节假日的主题是团聚和喜庆,若在此期间发生有负面效应的公共事件,其社会影响无疑将更恶劣,诱导负面情绪集中爆发。

其三,民生类问题是关乎群众节假日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

节假日,短期内人口流动性急剧增强,给治安社会面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各类盗窃公私财物,如入室盗窃、盗窃车内财物、盗窃电动自行车和电瓶、盗窃门店等案件会有所上升。这类社会安全问题无论大小,都会影响群众的心情,进而造成负面情绪在舆论场的蔓延。近期,一些地方猪肉价格连续较快上涨,个别地区还出现过饮用水水质问题的争议,同样需要防控其舆情风险。

其四,反腐倡廉、党风政风也是节假日公众热议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日期间,围绕公权力机构和公职人员形象的舆情热点时有出现,针对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奢靡消费等违纪现象和公职人员在公共场所言辞不当等问题,网民也会表现出关注热情,引发负面舆情。网络举报也是假期常见的问题,相对平日,长假期间媒体报道量少,社交平台的活跃度下降,往往容易出现信息短缺,此时出现的网络举报比较容易“上头条”,成为焦点。

其五,官方主动发布信息引起的关注和热议。

长假期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官方渠道信息发布明显减少,但也要在注意防范因为自身表达不当而引起的舆情风险。比如,有的部门在宣传节日里坚守岗位时用词举例不当,甚至一味扮苦、卖惨,这也容易被舆论质疑。

其六,涉外舆情热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国庆七天长假只限于中国内地,在港澳台地区和国外仍然是工作日,这个“节骨眼儿”反而容易引发涉外舆情的热点。当下,中美贸易摩擦、香港问题都是要重点关注的。甚至不排除有些境外媒体、组织和别有用心者会有意地在长假期间挑起话题,发动“舆论战”,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加强假期突发舆情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

长假期间,突发舆情具备突然爆发、难以预测、后果严重、需紧急处理等特性,认识到了此类突发舆情事件的危害和隐患所在,就更需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规程的要求,完善舆情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制定应对预案,第一时间介入,迅速发布权威信息,有效进行舆论引导。

首先,要制定假日期间舆情风险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

俗话说“有备则无患”,对于舆情应急工作而言,与其在事后亡羊补牢,不如在事前明察秋毫,做好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和预案建设。节假日容易出现舆情焦点的部门和行业要切实转化思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既往的经验教训,做好媒体和网络的舆情态势监测,尽可能提前针对假期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类型和程度进行评估,分级制定细致可行的舆情管理和引导方案,掌握工作的主导权,指导具体工作。面对可以预知的情况,应在信息准确的背景下及时向公众进行预警,从源头上减少负面舆情发生的概率。

其次,完善和落实假期应急值班制度。

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节假日容易出现舆情焦点的部门和行业,务必在假期到来之前安排好值班工作,由单位的主要领导分别负责,充分授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做好分工和保障。负责应急工作的部门要充分履行信息汇总和协调职能,重要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第一时间掌握与本单位和行业有关的重大突发情况和其他重要信息,对事件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波及范围、影响程度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控,并且监测和捕捉网络热点的苗头和动向,做好汇总分析。

再次,做好应急舆情研判和信息报送、流转工作。

节假日突发舆情发生后,负责信息监测和研判的人员应当适时加强舆情的分析和研判。值班部门和人员要与各个部门和机构保持畅通的联络,及时、精准地沟通、汇报,做到下情上达,将舆情的起因、发展、措施、结果、分析、建议等汇总后逐级有序呈报给相关负责人和主要领导,最大程度地克服假日因为人员不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信息报送和流转不畅的现象。领导针对突发舆情事件作出批示和指导意见后,其精神要及时传达到相关业务部门和宣传部门等机构,切实贯彻落实。

此外,还要积极地推进应急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在突发舆情热点事件中,涉及机构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主动引导舆论走向,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非常重要,节假日同样不能松懈和降低标准。信息及时有效发布是假期的重点与难点,前提是如何克服这一特殊时期在事实调查、信息梳理和口径制定等方面的困难,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确定对外信息发布内容各渠道,用好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快捷途径,针对境内外舆情的关注点集中进行解疑释惑、批驳谣言、引导舆论,特别对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要注重细节和逻辑,入情入理,努力赢得网民的信任。必要的时刻,可以调动利用主流媒体、活跃网民等第三方传播资源,及时沟通,寻求合作,协助发布相关的进展、结果以及处理决定。特别还要注意在通报和引导环节中措辞和语句的使用,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切忌因表达不当触发舆情的“次生灾害”。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全面传播的时代,黄金周长假期间的应急工作可能较平时有更大的压力和困难,平稳渡过这一特殊时期对相关党政机关而言是新的挑战,需要高度重视并不断总结既往的经验教训,力争做得更好。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 单学刚)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