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成都城市更新的目标和方向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21-02-02 作者: 王颖

成都市确立了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在城市硬件建设中全力贯彻实施,各个大小项目、社区、街道、县(区)建设中,世界文化名城是总目标、大方向、总纲领。具体规划设计中体现出世界文化名城的特色、元素和色彩,形成世界色彩更浓、特征更明显、更富有吸引力的成都文化名城。

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是成都城市更新建设的方向

城市建设经过几轮改造后,冲出贫困,发展到更高目标,逐渐形成独有的文化特色、文化魅力。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高档、前瞻,一以贯之、持续推进,形成独居文化特色的新一流世界名城。

(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是成都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战略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定》(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要求“三步走”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到2020年,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到2035年,建成世界新兴的文化名城;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目标需要城市建设立法跟进、支持、推动。

(二)城市更新立法是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必要措施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要保护历史文化印记,需要城市更新立法全面支持。在城市建设目标明确、城市更新立法跟进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政府、村民、市场各方要素齐发力,共同推进。在文化名城立法规范中,明确城市发展的文化目标和文化名城建设目标;打造世界级品牌文化地标、文化产品、文化城市商标;从规划到落实,从概念到项目,形成系列、完整、准确的文化特质。城市更新立法提升议事日程,设计内容,撰写初稿,加强调研,形成草案,制定时间表,挂图会战,尽快出台。

(三)城市更新立法是成都市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渠道

经济是名城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持指标,挖掘存量土地,建设文化名城对应项目,经济实力是最基础的支撑力量。从经济层面统计看,GDP每增加一个点要增加5万亩的用地,要满足经济增长需求就要挖掘存量。城市更新立法规范中要最大程度发挥成都城市文脉的延续记忆、展示形象、提高市民认同感。要做到法治与名城建设并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需要具体项目支持,需要在老旧城区改造中得到贯彻、发展。

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成都实践

城市建设是一项持续发展的巨大工程。城市发展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场域。现代化主要是城市化及城市的科学技术快速运用化。为加快建设中国新一流城市,提升整体形象,确定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主体并持续推进,成都市做出了示范。

(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明方向、定主题、举旗帜

2018年2月27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交两会讨论,正式确定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总目标、大方向。2019年,成都确定“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推进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是重要抓手。文化是城市的魂、是城市的根、是城市人民的精气神。天府文化历经二千多年而弦歌不绝,是川西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成都市继续发扬、深化研究、推陈出新天府文化,打造世界级的天府文明。

(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具体落实、完善、成型

成都城市发展以外向拓展为主,近年一直向东、向南方向快速发展,建设成功东部新城、天府新区等新兴城市,形成新的现代化大都市风貌。成都推进绿化城市建设,在原有取得较大成绩的屋顶植绿基础上,大规模规划建设绿道,2017年12月1日,开工建设锦江绿道,熊猫绿道基本成形全长240公里,天府绿道建成785公里,结合各个城区县的绿道连线、成景,集中打造城市慢行体系。据规划,成都将在2025年预计建成1920公里市域主干绿道体系,在2040年阶段,成都市域绿道体系全面成网,形成宽4至6米无机动车辆的慢行道路体系。打造升级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2017年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增加到了785.2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5.7%;2018年,启动20个标志性文创项目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项目是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重要载体,天府地域城市文明是成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明品牌,是成都市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汇重要文化商标。

(三)世界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中开花结果、绽放新貌

城市建设本身是经济建设的缩影和载体。经济发达则文化盛行。历年来,成都市持续推进保护具有历史特色有历史观赏和使用价值的历史建筑,如锦里、宽窄巷子、大慈寺等建设。城市具有历史文化地标性建筑较多,主要的景点,如青羊宫、大慈寺、杜甫草堂等游乐景点。其他的公共建筑、楼宇、居住小区,个体和整体在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不断呈现,整体上历史文化因素不断再现,特色鲜明,价值高涨。大量的建筑如果能够整体上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文化色彩,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要点和着力点。世界文化名城的宏伟目标需要在更多不动产载体中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地的风貌和特色需要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载体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和展示。如整体城市风格上,要有历史概念,如成都市的“天府之国”“三国文化”“三星堆金沙文明”等数个历史文化要素在整体规划及其实施中贯彻。城市各个建筑开发企业,要具体落实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市民更为推崇和喜爱具有成都历史文化色彩的住宅,具有更高的价值。

三、城市更新立法与世界文化名城目标对接同频共振

城市更新立法是城市治理方式的转变和水平提升,城市更新中加强政府、市场和市民平等对话,注重产权土地、政府调控、城建目标契合。更新立法规范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互相促进。

(一)世界文化名城目标落实为城市更新行为

城市更新立法与发展目标的有机联结与契合,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城市更新立法是通过各方主体意见民主集合、确定。为实现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目标,城市更新立法中确定:政府主导,市场、公众互补互动;单个项目建设与分类推进结合;系统引导+片区统筹+项目推进契合;拆除重建与综合运用多种改造方式,整体改造与“微改造”融合等推进活动。

(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目标物化为城市更新立法规范

城市更新立法承载城市建设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建议制定《成都市城市更新条例》,立法规范内容主要包括:具体规定城市更新的目标(之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城市规划总纲、各个区域规划大纲、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指导性、原则性要求凸显出一定同类型的历史文化元素;各个新建设项目规划时,尽可能地进行公开公示,对其展现的历史文化倾向进行专项说明,至少可以排除一部分相对怪异的不协调的文化元素符号。通过大量文化节庆等活动,形成典型的天府文化并通过建筑载体呈现出来。城市更新立法、执法、护 法活动中重点推介城市历史文化,市民、建筑开发主体、政府对成都文化达成共识,形成法律规范,一致遵守、保护。

(三)新兴建筑从整体到个体都体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色彩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目标具体化、建筑化。城市新建筑要能够呈现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体现出的文化色彩,表现出的文化意蕴在一定区域内富有同类的文化整体特征;各个新建设项目的色彩、图案、形状、使用材料,或者典型的城市公共设施如雕塑、园林、市政建设中尽量突显相对一致的文化元素;特别要求地标性、政府办公大楼、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等特定性建筑要能够呈现成都市城市文化典型特征。

(四)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法治落实

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在城市更新立法及各项规范中实现方式:立法评估、立法执法监督、救济、责任制度完善构建、推行。与城市建设相关立法中,专项评估评定是否体现成都市整体文化色彩。各个建筑设施规划前全面公示,市民主体、公共媒体等社会主体对其“品头论足”,能够承载成都整体文化风貌。重要建筑、典型建筑要能够引领、彰显成都文化特色。对破坏成都市整体文化风貌的当事主体,可以启动公益诉讼进行救济、问责。

城市文化是城市软硬实力的象征。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承载物,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城市更新,促使城市建设形成统一、鲜明、有特色、有内涵的文化价值。建设有文化的建筑,大力提升城市建设文化质量,提高城市品质。(黄泽勇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