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市提升小微企业园产出效益——小微企业住进“标准房”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12-04 作者: 杨艳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记者 黄 平 通讯员 徐燕飞    

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推进小微企业园“标准房”制度,鼓励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项目和“专精特新”、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入园,工业经济持续显现集聚效应。

近日,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的爱花印花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对新引进的智能成衣涂料数码直喷机Rival等三种设备调试生产。“用无水数字印花代替传统印花,就能实现全程零污染。”公司总经理侯帅说。

吴兴区是国内最大的童装基地,产量约占全国一半。在童装产业壮大的同时,周边低小散、高污染的砂洗、印花等配套产业迅速扩张。得益于该区推行的小微企业园“标准房”制度,园区吸引了300多家砂洗印花企业入驻,通过统一铺设天然气管道、引入污水处理厂、统一管理,这些企业不仅摘下了“污染帽”,每年还可节省近三分之一的能耗、水耗成本。

什么是“标准房”制度?吴兴区发改经信局副局长倪海潮介绍,“标准房”制度注重主导产业培育,鼓励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项目和“专精特新”、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入园。同时,实行履约退出机制,力争形成“事前定标准、事中做监管、事后强履约、亩产论英雄”的新型管理模式,推动小微企业园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

事前定标准,打出提质增效“组合拳”。2017年,湖州市德清县推出全国第一块“标准地”。借鉴“标准地”改革经验,吴兴区探索小微企业园“标准房”机制,助推小微企业走上集聚、规范、创新、绿色之路。该区突出土地利用效率导向,明确特色产业占比额度不小于70%,要求入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达到300万元/亩以上(含房产),入园企业年产值达到400万元/亩以上、税收达到30万元/亩以上,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项目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亩以上、税收达到15万元/亩以上。

事中做监管,推进小微园区快成长。吴兴区将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小微企业园建设管理有机融合,通过政策扶持正向激励和综合施策反向倒逼同步推进的方式,由点及面、由简及难,让不少园区摘掉了“低散乱”标签,实现快速成长。位于织里童装产业园内的恩硕服饰,去年完成了“小升规”,实现5000万元的年销售额,企业负责人余继生透露,“预计今年还能增长30%”。去年,织里镇将“小升规”申报顺序与小微企业园区“入园拍卖”报名、童装名品城“选铺入驻”优先度挂钩,出现了童装企业踊跃“上规”的情况。

事后强履约,倒逼企业算好“亩产账”。入园企业须与园区运营管理机构与属地政府签订协议,约定项目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履约退出等事项,属地政府负责对合同约定事项跟踪管理。若企业达不到事先承诺要求,则按相应违约条款退出园区,属地政府享有优先回购(租)权。同时,建立产权证分阶段管理制度。由属地政府牵头,对小微企业园及入园企业竣工验收(复核),验收合格的核发相应权属证明,并注明达产复核的期限。企业投产后,在约定期限内,属地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对亩均产值、亩均税收、能耗和环保标准等指标实行达产复核。通过复核后,换发不动产权证。

眼下,中节能(湖州)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让投资方想不到的是,新推出的“标准房”制度让这一项目发展更有质效。根据“标准房”制度,该产业园在原闲置土地上建厂房,允许其改建小微园区并分割出让,目前已成功引入30多家企业入驻,节能环保、机械装备、工业科技等环保产业占比80%以上。“标准房”制度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还提升了土地之上园区空间的产出效益。

“标准房”改革,让吴兴区工业经济持续显现集聚效应。目前,吴兴区已建成并运营“标准房”小微企业园14个,总用地1959.3亩,总建筑面积204.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120余家。小微企业园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由170.5万元/亩提高到280.3万元/亩,亩均税收由12.1万元/亩提高到16.3万元/亩,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5家。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