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能淄矿集团唐口煤业公司:创新铺就“发展路”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12-26 作者: 杨艳

企业家日报网报道(徐泽军 通讯员 孙增辉)近日,山能淄矿集团唐口煤业公司“双创中心”主任高久国特别忙碌,除了汇总这一年来各部门、单位的自主创新项目外,还要忙着对这些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验收。他说:“看到这么多创新项目使用效果明显,就觉得我们这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面对发展新常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煤炭企业主要发展方向。为此,该公司谋定而后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围绕 “智慧矿山建设”主题,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安全生产逐步融合,采掘工效、原煤全员效率分别同比提高10%、4.8%。同时,他们在集团公司“蚂蚁城”创新立项441项,全年创新创效4223万元。

“只有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充分挖掘创新资源,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获得领先对手的专有技术,才能增强企业的现实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在科技创新路上的不断尝试和探索,让我们跻身于‘全国科技创新示范煤矿’的行列之中。” 该公司总经理郭晓胜说。

  装备是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金刚钻,装备强则企业兴。该公司以建设全国一流智慧化矿山为目标,分别从采、掘、运输、冲击地压防治等各专业,实施矿井装备“强身提能”工程,推进科技强安战略。同时,他们以“减员提效、创新创效”为目标导向,结合智能化装备,合理运用科技创新,着力解决现场难题,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加速度”。

  目前,该公司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已实现自动记忆切割、自动跟机移架“双核心”功能,回采效率提高了36%。通过对综掘机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了远程化控制,已走在全国煤炭行业的前列,智能操作率达到了87%。他们还引进了全国首台全自动智能操作钻车,实现人机分离,单个作业地点减员1人,钻孔施工效率提升30%。

  作为大采深冲击地压矿井,该公司一直将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为有效推进“六个智能防冲”建设,他们成立“地质瓦斯与冲击地压”综合治理科研小组,将井下存在的防冲难点作为课题,开展防冲击地压创新工作。他们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研发了冲击地压综合分级预警体系,生产现场监测的有效事件率提升了80%,保障了矿井长治久安。该小组先后获得国家、省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25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实现创效3600余万元。

想要搞好科技创新,首先要为创新人才提供合适的创新“空间”,创新平台作为科技攻关、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推广、产业孵化的重要载体,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基于此,该公司先后成立了5个研究所、13个创新工作室,与10多家科研院校、研究机构结成创新联盟,形成以双创平台为核心,多层次、多专业协作的科研组织机构,累计攻破各类难题30余项,取得科技鉴定成果21项。

   “人本、安全、绿色、高效”一直是该公司坚持的生产理念。为此,他们将创新工作的“落脚点”放在“精用工”上,着力创新开发集控、远控设备,通过集中远程监控系统改造,实现了主提升、主煤流、主供电、主排水、压风无人值守,减少固定岗位20个。近两年,该公司在册员工由2680人减至2230人,减员16.7%。

   人员大幅缩减,为何产量却还能保持?该公司副总经理李纯爱给出了答案:“我们在 ‘精用工’收获成效的基础上,将其转变为‘用精工’,大力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作用,使其孵化出更多的‘一岗多职’高技能人才。”

  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公司积极搭建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平台,以“淄矿工匠”为引领,采取“一带一”技能交流、“一对一”技术比武等形式,使员工能够适应多个岗位,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今年以来,他们共评选出“淄矿工匠”21名,并获得了集团公司技术比武大赛第一名。同时,各工区创新工作室还累计完成创新成果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54项,创造经济价值104万元。

  “通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我们在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慧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客观的成绩,有效促进了公司内涵提升。”郭晓胜介绍,他们荣获全国各类科技进步奖19项。申请专利数量突破50项,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