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茅台匠心酿造传奇 新时代五线发展再铸辉煌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21-11-09 作者: 王颖

70年前,身处西南一隅的大山深处,茅台带着39人、41个窖坑、5口酒甑、5个酒灶出发,一路走来,风尘仆仆,筚路蓝缕,奋力完成了“奠基立业、改革兴业、转型大业”的历史使命,成为拥有4.3万名员工、5.6万吨产能的现代化企业。

站在辉煌70年的新起点,下一个十年,以及未来的无数个十年,茅台会怎样?十年、数十年后的茅台,又将走向哪里?

答案振奋人心!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激励全体茅台人:“新征程上,面临新秩序重塑期、新格局形成期、新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我们要在茅台70年发展道路中汲取经验、收获启示、寻求启迪,坚定不移走好‘五线发展道路’,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蓝、绿、白、紫、红,“五线发展道路”清晰勾勒出茅台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和具体路径。肩负着“高质强企”的历史使命,茅台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谋划。

历史如镜,鉴照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1年11月8日,茅台酒厂正式成立。从此,发展奠基的路上,铺满茅台人奋进的艰辛和汗水。

建厂之初的茅台,交通闭塞,没有机械、电力,也没有自来水,一切工作全靠人工完成。一年的辛苦劳作,出产茅台酒不过六七十吨。

“两期试点”实验,《十四项操作要点》,“以酒养糟的酿酒经验”,“酱香、窖底香、醇甜”三种典型体的确立……27年间,茅台人上下求索,围绕产量、质量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取得的成果,积累了“质量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标准”的宝贵经验,极大地保障了茅台酒质量,推动了茅台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茅台结束了连续16年亏损。从此,茅台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识变求变,完成了从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公司制向股份制转变、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三大历史转变”,积极引入现代质量管理体系,两次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并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的美好需求为追求,推进营销体制改革和创新。

2003年,首获“全国质量管理奖”,茅台酒产量突破万吨;

2008年,茅台酒产量突破2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

2019年,茅台实现营收过千亿、股价上千元、市值超万亿;

2020年,茅台酒产能达到5.6万吨,营收1140亿元,职工人数达到40167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三个转型、五个转变”“定位、定向、瘦身、规范、改革”“高质量发展、大踏步前进”的指导下,历代茅台人把握新时期发展要务,搭乘新时代发展东风,以不怕困难、苦干实干、甘于奉献、乐于吃苦的行动践行着“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铮铮誓言,创造了业内称奇的“茅台现象”,跑出了社会称赞的“茅台速度”。

时光总是向前,奋斗永不停歇。如今,走过七十载的茅台,站在新的历史路口,面对“高质强企”的历史使命,再次凝聚起“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信心和底气,在“五线发展道路”的蓝图下,构建起具有茅台辨识度的未来发展新格局。

逐梦笃行,走好蓝线发展道路

蓝线,是茅台的目标愿景和蓝图规划,是对美丽未来的生动描述。

坚定不移走好蓝线发展道路,构建战略目标体系,茅台的目标笃定,思路清晰,就是紧紧围绕“双翻番、双巩固、双打造”战略目标,按照“聚主业、调结构、强配套、构生态”的发展思路,持续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奋力推动茅台高质量发展。

目标明确后,在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上,则从“立足酒主业,带动酒配套,协同酒相关,打造酒生态”四个层面入手,打造以茅台酒为核心,习酒、股份系列酒、集团系列酒为增长极的主业格局,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协同金融、文旅相关产业和机场学院等公用事业,构建循环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蓝图绘就,唯有逐梦笃行,茅台人一直在路上。

茅台集团习酒公司“十四五”技改(一期)项目集中开工;

茅台文体中心正式启用;

茅台科技大楼工程开工;

贵州茅台医院即将挂牌投入使用……

增产扩能,民生聚能,科技增能,文化赋能。随着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的动工启用,茅台蓝线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重要增长极正逐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比之七十年前那个家底稀薄,只能在灶膛前勾火添煤的作坊,如今这个充满着勃勃生机、洋溢着奋斗之情的茅台,无不令每一个茅台人在心底激荡起一股奔腾向前的澎湃力量。

擦亮底色,走好绿线发展道路

绿线,即绿色,是茅台赖以生存的发展底色。

长期以来,茅台始终遵循着顺天敬人、天人合一的特性,执着地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全面推进“煤改气”,支持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交通”等系列举措,擦亮发展底色。

新的时期,如何推动绿色发展迭代升级,进一步促进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茅台人审时度势,给出了新的答案——坚定不移走好绿线发展道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就是以打造“一基地一标杆”为抓手,统筹“山、水、林、河、土、微”系统治理,切实保护好茅台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对各类要素实行专项保护,是茅台坚持绿线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夯基垒台、是立柱架梁。具体来说,要积极推进“增水、提气、固土、护微、生态系统全面监测和评价”五大专项保护行动。同时,要大力实施“节能降碳增效、绿色产品设计、产业链绿色转型、绿色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生活”五大引领性重大行动,这是对绿色发展的长期思考和实践路径,必须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持之以恒努力推进。

改革创新,走好白线发展道路

无论过去取得多少辉煌成就,茅台人从不固步自封,也决不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而是保持归零心态,把目光投向新的目标,轻装上阵、抖擞精神再出发,在新的白纸上做文章,为茅台事业增光添彩。

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强大驱动?茅台给出了“白线发展道路”:以科技增能、数字赋能。

无论是茅台科技大楼项目建设的开工,还是茅台云平台的建设,抑或是“智慧茅台”的建设推进,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茅台正蹄疾步稳地前行。未来,还将围绕生产、销售、管理等全过程产业链,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科技创新体系,让科技成为驱动茅台前进的助推器,确保优质稳产、降本增效。

改革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新的征程上,茅台始终牢记“现代化管理、监管体制机制是生命健康卫士”,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深化现代化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切实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文化赋能,走好紫线发展道路

紫线——这一用于规划建设的术语,原意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界线,在“紫线发展”中,指代茅台文化。

茅台文化根植于数千年的白酒发展史,起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盛于当代,造就了茅台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山、水、微量元素、微生物群,造就了茅台 独特的生态文化;在茅台酒长期历史演变中,也衍生出相应的酒器、酒礼、祭祀等民俗文化……这让茅台文化愈加多姿多彩,也大有文章可做。

对于茅台来说,走好紫线发展道路,就是要聚焦茅台的品牌定位,向着追求酒文化的极致的目标,持续丰富茅台的文化内涵,

从“人”“文”“史”“物”“艺”“礼”“节”“和”“器”等九个系列,多角度、全方位解析和丰富茅台的文化生命力,由内而外形成更加强大的文化聚合力、品牌扩张力和核心竞争力,深入构建茅台品牌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化赋能提升品牌效益。面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习惯的转变,茅台正着力在产品开发中融入文化元素,不断打造文化产品、明星产品。同时,以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文化体验馆建设等工作为切口,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文化展示店、品牌形象店和客户服务店等,以此建强“文化茅台”的展示窗口,为更好讲好茅台故事提供支撑。

守住底线,走好红线发展道路

红线,即底线、高压线和生命线,是茅台发展过程中不能触碰的防腐防线、环保底线和安全红线。

唯有风正人和,酒香才能醇厚飘远。茅台人清醒地认识到,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败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意义。新的征程上,茅台将持续深化思想认识,坚持以“防”为重点,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梳理风险漏洞,不断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扎紧制度笼子,巩固提升“酒香、风正、人和”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酒香得益于风清气正,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发展,茅台取得骄人业绩的背后,是茅台人对生态底线的长期坚守。底线思维要求茅台永远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赤水河流域和茅台酒酿造微生物环境,确保这瓶酒永不变质、不变味。

安全底线之于茅台,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保障。作为劳动密集型的酿酒企业,茅台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不能触碰、不可逾越的高压线,以切实行动全方位牢牢守住守好。坚定不移走好红线发展道路,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再次彰显出茅台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七十年是历史,也是辉煌;七十年是辉煌,更是起点。

今天,行进在新时代,承载着历史的荣光,肩负着未来的希望,带着最初的激动与兴奋,茅台人将目光更高更远地投向了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他们步伐沉稳、充实而又无比坚定。坚定是因为前路已经了然于胸,接下来,茅台要做的,就是在“五线发展道路”这张五线谱上,实干笃行,善作善成,谱写出更加波澜壮阔的精彩乐章。(方存芳 莫绍婷 蔡忠成 王黔)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