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垒 化茧成蝶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22-01-12 作者: 木兰

——川中油气矿磨溪开发项目部新型作业区数字化改革转型纪实

  2021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磨溪开发项目部生产天然气90.49亿方,超额完成年度奋斗目标,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全线飘红。

  回首2021年,磨溪开发项目部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蜕变”,2021年年初,因组织机构改革,项目部调整为三级A类作业区,管理层级压缩,主辅业务分离,相关职能调整,个别岗位合并……一系列的“变化”让大家感到措手不及。

  然而,作为西南油气田公司新型作业区改革转型试点单位,项目部在川中油气矿的正确领导下,深刻领悟各级关于深化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全面解读上级政策,凝聚全员之智,瞄准“打造新型作业区数字化转型标杆”这一目标,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开发生产业务深度融合,形成体制机制变革的内生动能,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气田开发一体化管控和高质量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改革转型步伐坚实有力。

凝聚改革之“智”,全面擘画改革蓝图

  改革就像一把“手术刀”,要“割”掉一些沉疴和顽疾,必然会带来“阵痛”。改革初期,许多员工心里没底,担心岗位会被优化、工作量会增加、薪酬待遇会锐减,产生较大抵触情绪。所以,打破枷锁、解放思想是改革转型的“助推剂”和“强心针”。项目部牢牢掌握改革“主动权”,在公司《新型采气作业区建设方案》下发后,第一时间组织学习文件,解读上级政策,成立宣讲小分队,采取包干制,班子成员带头分别到机关、中心井站、一线及后辅班组开展巡回宣讲9次,将改革转型的形势与政策、意义及要求向员工讲清、谈透,鼓励员工从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来主动应对变局,通过反复的政策宣贯和思想政治引导,全员放下了思想包袱,消除了心理上的顾虑、打破了观念上的“壁垒”、清除了行动上的“障碍”,最终统一了思想,为改革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项目部经理、党委副书记付新告诉笔者。项目部从顶层设计入手,紧密围绕机构层级职能优化、管理制度流程再造、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为重点,坚持“整体谋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创新制定出“一条主线、三项举措”的“1+3”改革机制,分三个阶段强化统筹推动,全面擎画改革转型蓝图。

谋定改革之“方”,深化推进三项举措

  为发挥数字化智能化在改革转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项目部大力推进智能气田建设,实现了智能机器人巡检、无人机巡线、智能主动安防、管道次声波泄漏检测等9个创新技术在一线生产场站的常态化运行,“全面感知、自动操控、趋势预测、优化决策”的全面一体化智能气田逐渐呈现。

  组织机构“瘦身”是改革“重头戏”,项目部首先从机关“开刀”,将原有的5个办公室整合为综合管理室、技术信息室、生产运行中心的“两室一中心”组织架构,将56个岗位精简优化为34个。同时将原有6个中心井站整合为2个,突出“大岗位”和职能综合化,打造出“油公司”模式下“管理+技术+核心技能操作”的自有员工队伍。

  为确保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工作质量有标可依、执行过程有迹可查,项目部全面开展管理制度与流程再造,梳理、修订各层级工作界面和职责,细化各岗位工作质量标准,完成51个工作手册的修订,编制日常巡检工单87项、各种方案预案9项,探索建立起“3日计划性派工”机制,通过电子巡井工作整合,巡检制度优化,进一步减少重复性、繁琐性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彰显改革之“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改革转型涉及生产经营业务的方方面面,破藩篱、拆围墙、铲顽疾,每一项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改革之后的效益却远超预期。

  通过系列优化调整措施,项目部构建起一个机关、三个一线班组的“1+3”扁平化管理新模式,人员从年初的348人缩减为307人,优化人力资源41人,大大节约人工成本。

  人少了,但工作质量不能减。在做好用工总量“减法”同时,做好员工技能素质“加法”,积极内部挖潜,不断提升全员专业水平,通过工编挂钩、竞争上岗等方式,增强员工紧迫感和危机感,既为项目部下步新井投产做好人员储备,又为油气矿新区块上产提供有力人员保障。

  通过智能气田系统和创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了电子监控、安全预警、现场受控、管道巡护等核心业务管控能力,技术研究效率提高75%,设备利用率提高50%,巡线效率提升约7倍,员工工作强度减少30%。成立以来,已安全生产2780余天,累计生产天然气超680亿立方米。

  改革转型最根本的目的是提质增效,项目部在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生产经营效益得到全面提升,2021年,项目可控成本较2020年下降10%,百万吨油气当量用工控制由年初的50人下降为4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为3200万/人,税后内部收益率达48.59%。

  打破壁垒,化茧成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增强了管理上创新求新能力和创效盈利能力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开发生产科学化、人员素质优良化、薪酬分配差异化、效率效益最大化,让项目部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目标趋同和价值共赢。(唐乾寿 向盈光)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