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宽窄”邂逅马克思主义哲学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09-07 作者: 张璐

伴随着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宽窄”具有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内涵。

在生活中,思路的宽窄决定出路的宽窄。

我们要正确运用“宽窄”并用的思维方式,掌握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借以突破认识视角对自我发展的束缚,最终实现个人、社会、国家、人类的实践飞跃。

timg (1).jpg

“宽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型话语,具有着中国特色、中国气质与中国风骨,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宽窄作为一种评价事物尺度的用语,在中国宗教谶纬、建筑布局、艺术审美、军事用语等多有体现。例如,西汉文学家董仲舒《循天之道》云:“天地之气,不以上下方位论而以宽窄速度论及,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传统哲学对于它的解释多局限于认识论视角,以客观唯心主义为主流。伴随着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宽窄”具有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内涵。

从想到行,对宽窄的认识顺次展开。世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人们对其的认识要以特定的大小、长短、比例的宽窄予以衡量,这在认知产生与发展的第一阶段尤为明显。某种程度上,用形而上学的的方法观察事物,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都被证实是正确的,甚至是必须的。事物的演变过程需要依托“质”与“量”来规定性质,因而事物的性质成为宽窄限度存在的依据。“宽”与“窄”总要达到一个限度,超过这限度之外它就变成片面的、狭窄的、抽象的,要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中。进一步说,社会实践、国家治理、文化认同等边界的宽窄,直接影响着创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本体与本原之间的差别在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差别。直觉作为人的一种思维洞察力,宽窄是认识事物的初步印象,是以人的身体和感受作参照物进行表达、描述与解释的概念。形式逻辑方面,在内涵与外延的相互制约关系中,概念内涵的多少与概念外延的宽窄成反比例关系。但在认识事物的空间逻辑演变中,如果仅以一个纯量来观察事物的存在状态,就会导致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如果去掉空间宽窄的范围尺度,那么这种逻辑就绝对不会有什么东西剩下来。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窄在建筑文化中范围极广。《兴造论》对于建筑布局提出:“量其广狭,随曲合方。”以一个房间为例,一点点去掉构成房间中的要素,首先去掉房间的门窗建筑材料,其次去掉这间房间存在的墙体结构形式,逐渐去掉这个事物存在的地基界限,必然所留存的仅剩下空间而已,这种事物的客观性就让人存疑。这就是宽窄哲学的空间价值。

任何事物的抽象概括都需要把握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要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存在、范畴需要依托主体考量因素存在的偶然性、必然性与客观性,这样才能保证逻辑实体的连续性、动态性与固定性,也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被逐渐认识的。中国古人用“宽窄”来形容小孔成像,指出:“罅虽宽窄不同,景却周径相等,但宽者浓,而窄者淡。”宽窄作为线、面、体的质料性本原,有着空间量度的“大和小”。在几何学中没有宽窄的“点”,没有宽窄的“面”,没有宽窄的“线”。具体说就是:靠思维的抽象,几何学曾设想出只有位置没有宽窄的点,只有长短没有宽窄的线,只有长宽没有宽窄的面,而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线和面是没有的。康德认为只有时间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时间是一维的、线性的,不是平面的和立体的,它突破了宽窄的维度限制。这就事实上陷入了不可知论的困境。在事物之间的联系角度方面,从内涵上讲,事物的本质内容始终是一样的,在范畴领域都属于物质世界的必然规律。从外延上讲,并无宽窄之分,宽窄所涉及的仅是角度的不同。一言以蔽之,二者虽有区别但相互联系,因而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墨子发现小孔成像原理.jpg

▲墨子发现小孔成像原理

在给哲学划界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在宽窄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宽窄的界限如何区分,中间地带的宽窄是规范弹性程度的标志。第一,以空间范围的宽窄为标准,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例如,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的距度是宽窄不等的,用以表现空间的相对有限性。在数形逻辑的领域,几何从客观的空间关系出发,数从客观的数量关系出发。宽窄作为一种单位,线、面、体的“型”与数的“型”有相似的性质,但属于不同的类,彼此不能相通。第二,宽窄作为线、面、体的质料性本原,都是有空间量度的“大和小”。从毕泰戈拉学派开始将具体事物归为体、面、线、点,说这些是事物的本原;但它们各自的宽窄等是不同的,和数的宽窄也是不同的,它们如何能彼此相包含成为高一级的“种”和低一级的“属”呢?面的单位宽窄即平方,体的单位宽窄即立方。宽窄的面、数包含范围是不同的,数不在面的列中。即是,较高的种不属于较低的“属”,宽的种并不包含窄,不然立体就是某种平面了。第三,从事物某部分的宽窄比例,我们可以推断事物整体,如对称性原理、雅各布·博尔定律(碎花瓶理论)等,它在文物修复、计算机数据还原、金融区块链等都可以体现。

“宽”与“窄”的内容、范围、实践等本义上属于互补关系,二者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互并为一。在生活中,思路的宽窄决定出路的宽窄。我们要正确运用“宽窄”并用的思维方式,掌握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借以突破认识视角对自我发展的束缚,最终实现个人、社会、国家、人类的实践飞跃。

(作者郭少飞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