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追逐与书写——评杜阳林散文集《长风破浪渡沧海》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08-31 作者: 张璐

“中国梦”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那些敢于做梦,更敢于追梦的人,奏响了时代激昂的主旋律。在我看来,《长风破浪渡沧海》可看作一部“追梦人之书”,以一种昂扬而庄重的调子,撼动了读者的心房。

该书是一本散文集,在前三编写作时,作者大致以时间脉络为线,分明、清晰而流畅,随时光推移而“记事”;后三编,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而是以情感为经纬,细细梳理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艺术之品味、尘世的哲思等。

看前半本书,犹如和作者“初相识”,他从四岁的故事讲起,娓娓道来,细碎缠绵,透过文字,能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孩子,度过了怎样的成长之路。到了后半本书,作者已长成了如今成熟的样子,拥有了成年人的思维维度,阅读便犹如与作者“私语交谈”,听他细诉对“真善美”的深刻感受。

为什么我会将此书看作中国梦的文学叙事呢?前三编视为“追梦”,后三编便是“梦语”。而“追梦”的情景,就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缩影。 “追梦”的二十余篇散文,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乡村图景,记忆从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地点是一个国家贫困县的贫瘠小村落,一户失去了“顶梁柱”父亲的孤寒之家。这样的开篇是沉重的,更是苦涩的,作者用不急不缓的叙述,不断去挑战并超越我们对“苦”的认知。

 既然是“追梦”,哪怕这梦拥有沉郁的影子,它同时也有着梦之希望和憧憬。这是一股“气”,一股身在任何处境,哪怕大山压肩也不会轻言放弃的浩然之气。在本书散落的文字中,这股“浩然气”犹如贯穿全书,犹如“脊骨”一般坚挺,撑起了整本书的“血肉”。在《父亲的打杵子》一文中,作者大胆而巧妙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号:影子也有目光吗?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因为父亲早逝,家里缺乏劳动力,也得上阵去和壮劳力一起挑粪,人小力薄,压得肩头血肉模糊,拼尽全身力气才能担起粪桶,他艰难地向前行走时,恍若感觉父亲灵魂的影子,就在半空看着他,温柔而悲悯。这是多么奇巧而新鲜的文字表达,将一件不但很“实”,而且“实”得那么沉重、令读者都喘不过气的事,用妙不可言的修饰,变得柔软,而且充满了希翼——父亲给儿子留下“打杵子”作为遗物,在挑粪艰难行走的过程中,儿子拄着的不仅是一件遗物,还有父亲深沉如海的爱。小小的儿子,咬着牙默默向前,将泪都流进了肚子里,但也有一种他能清晰感知的勇气,在骨头缝里强劲地滋滋生长着。比如《红苕往事》,大家都熟知的红苕,有什么好说好写的呢?杜阳林一开始写得十分有趣:因为没有别的粮食,只有红苕吃,他那时年纪小,吃得“见红苕就怕”,跑到院子里,悄悄将碗里红苕挑给狗吃,哪知狗闻了闻也不吃,狗都嫌呐!这种来自生活真实而苦涩的细节,读来清新可感。

读到文末,“我”出息了,从乡村走向城市,再也不用吃红苕了,却又在想通透一些事后,重新将红苕请上餐桌。想通什么事呢?红苕“如同一个文化符号,令我自现实中清醒,去理智地回望来路,去真诚地面对过往,它解封了我陈年的记忆,给予我新鲜的感动”。在感动背后,是深切刻骨的思考:“红苕给予我们祖祖辈辈的呵护与滋养,重新焕发出一种健康生活的崭新活力,重新令我思索出红苕在时代更迭中的奉献和功劳,这是历史的传承和衍生,是时代对于红苕的重新诠释和使命赋予。”围绕普普通通的红苕,作者能有这样深邃的思考,透过现象直指靶心,这“追梦之旅”,便具有了哲学的高度和文化的深度。

书写过往悲欢,不仅仅是呈现曾走过遍地苦楚,走过沿途荆棘,现在回过头去,恨不能将往事一抹干净,与贫穷屈辱一刀两断,作者意不在此。杜阳林书写时从不讳言过往辛酸,但他对于历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气度,回望过去的贫苦与悲郁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向历史撒娇,而是沉下一颗心,去思考贫穷造成了什么?如何才能改变贫穷,真正扭转大众的认识,让“精神富裕”不再是一句口号。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我们直面那“惨淡”与“淋漓”时,内心如惊雷滚滚,会掠过多少苦痛,谁人能知?这种“勇士的态度”,在本书里展现得比比皆是,随手拈来,便可见到作者的坚强、勇毅与宽慈、善良。比如《墨汁般的贫穷》,母亲的忍让,换来泼悍村人不讲道理的欺辱和践踏,作者一家原本是“占理”的一方,却被凶蛮恶邻拳打脚踢,在地上翻滚痛哭。他如何能遗忘这惨烈不义的一幕?忘不了,但他最终选择了原谅,因为他从往事中,打捞出的没有切齿的愤恨,只有痛彻心扉的领悟:“理解贫穷带给乡亲们的束缚,比贫穷更为糟糕的是无知。当他们放弃了对知识的学习和吸纳,其实已放弃了对更好人生的求索,他们只能在有限的资源里争来抢去,甚至以打击伤害更弱小者来获得心灵的暂时满足。”他理解了群体精神贫瘠带来的恶行,不仅是释然和放下,不仅是同情和怜悯,他还尽心尽意参与家乡建设,毫无芥蒂地帮助乡亲,即使是之前将无辜的他打趴在地的人,他也一视同仁地友待。在痛楚之中,精神升华 ,在放下之后,天地旷远。从苦难之中,酿出生活的蜜;从沉重之中,寻找轻盈的诗意;从磨折之中,发自内心去放下和原谅;从过往之中,提炼出生活真正的哲学。这才是正确的“追梦态度”,懂得去追问、叩索和反思。

“中国梦”是这样了不起的梦想,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无论曾历经多少风霜雨雪,度过多少艰险苦厄,都应坚守信仰、保有追梦的决心,并且能一以贯之,将梦想追逐到底,这不是平凡的力量。如果你想了解这种力量源自何处,《长风破浪渡沧海》就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文艺评论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