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网红旅游街区宽窄现象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10-19 作者: 张璐

网红街区已成为流量变增量、增量变资本的事实。本文试图从成都两组街区的网红与冷清的这些现象对比看本质,用宽窄辩证思维解剖相关旅游案例。

■ 汪和兮之

成都周边有很多特色古镇和特色街区。有的红透半边天,游客如织,熙熙攘攘;有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无人问津。究其缘由,无外乎有三:一是名窄实宽,满足游客游览愿望,尤其是唯一性不可替代性成为其跻身“网红”的理由;二是名宽实窄,看似很吸引人,却是一厢情愿,没有内涵,只有空壳,很难成气候;三是,不遵循旅游基本原则,不满足游客基本诉求,牌子再大充其量是驴屎蛋儿表面光。

5-1.jpg

▲“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处处可见,这里被誉为“最后的川西坝子”

最后的川西坝子“比拼”龙潭水乡

新场红了,水乡黄了,明白事理的游客心中自然有杆秤。新场名窄实宽,走出一条自己的个性化旅游道路。龙潭水乡,名宽实窄,淡出游客视线。宽与窄不是绝对的,绝对的是“定位本土决定出路”。

新场,这个古镇名字很特别。如果不是亲自走一遭,还以为是个新建的仿古场镇。

新场是地道的古镇,新场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上千年之久。新场始建于东汉末年,唐代叫“思安寨”,在清代与民国时期称“清源”,清代雍正年间因当地头堰村的扇子街集市,兴场设市,故称“新场”。

新场人自信地称它为“最后的川西坝子”,显然是因为地处邛崃山脉与成都平原过渡地缘带而得名。意思是说,出了新场就进入山区地带。

因靠近西岭雪山,水成为新场的一大亮点。而龙潭水乡也主打水文化,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新场是成都平原上水质、水文条件最好的古镇之一,新场的母亲河叫出江。出江发源于往北50公里的西岭雪山,先秦时期,这个流域周围曾经生活着是一个人口极为稀少的特殊部落,叫出人,创建出国,建国时间很短神秘消失。出江因“出人”部落而得名。

“镇外有江,镇中有水。”为了灌溉和生活的便利所需,新场的先民们修筑了三道堰河。头道堰为古镇上游的农田做灌溉,二道堰穿镇而过,便于居民生活,也作为古镇的一大景观,三道堰又继续流出灌溉下游的农田。如此综合巧妙地用水,展现出古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智慧。有水的地方就一定有桥。新场古镇历史上有很多桥,廊桥、铁索桥、石桥等等。最著名的九洞桥,这座桥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顺河而建的,当地百姓又叫它顺河桥,历史上它被称为“江源第一桥”,这也是川西独有的顺河桥。

新场给游客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古老的历史,而是当地人对生活的态度。新场距离成都不过50来公里,没有被都市现代生活所同化,而今天,新场人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淡定地生活着。当地老人装束还是从前样子,身穿老式衣裳,腰间都系上一条阴丹蓝围腰,老大爷横插一杆又细又长的叶子烟杆,顽强地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场镇依然有多家自产自销的篾编门市部,竹编背篓、簸箕、扫帚等都是新场人寻常使用工具。新场镇历来是临近农产品的集散地,保留着传统的赶集习俗,每逢赶集日,附近山区的农民和百姓都会挑着箩筐、背着背篓来这里赶集,所以也有人称新场是“南方丝绸之路上千年不散的集市”。当地有“一新、二唐、三灌口”的说法,意思是在大邑县的场镇中规模最大、经济最繁荣的首数新场镇。

当地老乡赶完集市都喜欢选择在场镇茶馆泡上一杯茶,裹上一袋叶子烟,摆上半天龙门阵,然后擦黑时分回家。

新场古镇街巷呈现“二纵、二横”、“七街六巷”的井字形格局,灰瓦白墙的明清川西民居、街巷、宅院、寺庙整体保护得较为完整,正街上一栋西洋风格的李氏古宅突兀其间,格外耀眼,两层楼高,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檐柱雕花,翘角粉墙,所有西洋风格的柱子和立面装饰无不极尽精雕之美。从门楹上的两幅图画可以清晰地看到,左边的图案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的园林景色,亭台楼阁、古朴典雅;而右边对称的却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的教堂式建筑,高楼尖顶、华丽庄严。一左一右、一东一西,看似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在讲求对称的中国建筑美学中居然显得如此和谐。由此看来,新场虽偏僻却不守旧。

在新场你能深刻感受到这里的餐馆没有其他古镇的豪华装饰,近乎简陋的饭馆烹饪出来的可口菜肴令人赞口不绝。可谓舌尖虽小,美味甚多:煎豆腐皮、炒野菜,石磨肉豆花、肥肠血旺、水煮盐飨、乡村腊肉充满乡土味道。

与成都周边古镇一样,只要不下雨游客都喜欢选择露天活动,喝茶聊天看报打牌客随主便,出江边的一排排茶坊是游客歇脚的最佳去处。闲适散漫的生活是新场古镇的主调。

当然,亦古亦新的强对比,仿若穿越时空的对话,也是古镇的一大特点。古镇的新打造的清源半岛将新场古镇独特的文化遗存——兵家必争的关口要地和客商云集的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元素与郊野的田园山水,锦绣的川西林盘融为一体,并大胆植入时尚酒吧、茶餐厅等时代实体,你可以在此选择现代生活,也可到老街感受历史。

中西合璧,南北相融、古香古色的建筑,小桥流水的情景,苏州园林式风格……这是成都市民第一次见到在中心城区,唯一利用活水资源打造的特色街区。

再来看龙潭水乡,2013年4月26日,冠以“成都清明上河图”、“成都周庄”头衔的成都龙潭水乡开业,据当时开发商统计,开业头三天保守估计涌入13万游客。

然而,今非昔比,20亿的投资项目竹篮打水一场“空”。究其失败原因,除了改变土地性质的原则问题之外,文化上的混乱、业态上的空白,低估了成都人的消费需求,这是其一。

二是龙潭水乡号称清明上河园(北方的、宋代的),但现实却看不到任何与之相关的内容,只是个赤裸裸的噱头,龙潭水乡真正的文化灵魂不明确。第三是致命伤,龙潭水乡与成都、西蜀、乃至西南关联系并不强,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江南水乡从物理距离、文化距离、心理距离等角度,有没有一点点构成“魅惑”的可能?

新场红了,水乡黄了,明白事理的游客心中自然有杆秤。新场名窄实宽,走出一条自己的个性化旅游道路。龙潭水乡,名宽实窄,淡出游客视线。宽与窄不是绝对的,绝对的是定位本土不跑题才是正路。

5-6.jpg

▲锦里之夜灯火通明

锦里“对擂”文殊坊

历史是把双刃剑,用活并植入时尚现代的诉求,就是好牌。旅游街区背上历史包袱,把厚重历史当成资本而不与时俱进,再厚重也会被游客封存。因此,历史的厚重看似很宽,其实很窄,时尚生活看似很窄,其实很宽。只有把历史尺度放进当代生活中去,宽窄的出路才会一目了然。

锦里,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准确讲应该是蜀汉风俗、三国主题文化街区。一条狭窄的青石板铺就的仿古商业街以及蛇曲蜿蜒的“水岸锦里”,景观店面始终与水系相伴,店家、手艺人、游客……交织在一起,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场景,构筑了一幅好生闹热的成都夜生活。

一墙之隔便是著名的成都武侯祠,在武侯祠感受三国金戈铁马的历史纷争之后,再回到市井的锦里古街,犹如从2000年前的历史中忽然回到现在,而现在却又是处处有着三国历史记忆和蜀汉元素痕迹。多数游客是冲着这里浓郁的三国文化氛围来的,而真正地溜达在这条小街,必须经历在感受三国蜀汉文化的同时享受成都生活。

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决定了这条街很短,上海人讲里弄就是说很狭窄的小巷。锦里这条老街,全长350米,采用清末民初的四川古镇建筑风格,与武侯祠博物馆现存清代建筑的风格相融。锦里,不太长的街区里面充盈着成都元素,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有“西蜀第一街”之称。

锦里特色店铺非常多:三顾园、三国茶园、芙蓉府邸、形行色摄、驴窝、锦里客栈、花间月酒吧、煮酒坊、结义楼等。煮酒坊看店名就知晓取义于煮酒论英雄题材,自制米酒很好吃,一定大碗喝酒。驰名的连锁店哈根达斯、德克士也居其中。

锦里的音乐吧莲花府邸,爱好音乐的一定要去看看,这里是成都新潮音乐人的聚集地。成都玉林生活广场的音乐房子曾经是张靓颖驻唱舞台,而这个音乐吧的出名则是因为在快乐女生中夺得亚军的郁可唯了。当年的快女亚军谭维维也是这里表演嘉宾的常客。据说,老板就是一个对音乐非常有造诣的主。

锦里的特色项目也很多:巡街队伍穿着古装,迈着四方步,闲散而自信,吸引游客顿足欣赏。夜晚打更、采用花轿和滑竿等传统交通工具等多种古韵十足,让锦里重现昔日川西古镇的生活原貌。

小街上遍布着各类手艺人,主要集中在古戏台前,戏台具有川西风格,不定期表演各种川剧,皮影戏。传统的泥人、蜀绣、米画、糖人、编织、剪纸,尽显成都手艺人绝活。

古街侧面的“好吃街”更是民间小吃集市,让游客亲身体验川西古镇“赶场”的热闹场景。

三大炮、牛肉豆花、三合泥、糖油果子、撒尿牛丸、臭豆腐、油茶、牛肉焦饼、荞麦面、钵钵鸡等小吃应有尽有。一边转街,一边品赏小吃也是十分惬意的。吃罢小吃再丰收些地方土特产,比如崇州汤麻饼、张飞牛肉、但氏豆腐干、唐昌豆腐乳等,不枉自白来一趟。

每天晚上,红红的灯笼都会准时亮起,皮影戏登场、中西酒吧开始进入夜生活时间。而最能体现夜晚生活的当属锦里二期,有宋代石刻构成的百米文化长廊、智慧泉、阿斗井、忠义广场、桃园等“三国系”景观。并把南郊公园纳入进来,将水引入锦里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沿着蛇曲般的水系,跨越拱桥,乌衣巷依次排开明清建筑风格的店铺、四合院错落有致,让人恍然不知自己正处于这个繁华喧嚣的都市之中。

“拜武侯,泡锦里。”锦里,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最能够诠释成都生活的坐标。

锦里街区的历史相对于文殊坊要短得多,文殊坊的厚重不亚于锦里,但是文殊坊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笔者百思不解。

文殊坊依托具有1400年历史的文殊院,投资22.2亿元,将其周边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老院落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整修,“文化”、“投资”、“规模”可谓得天独厚,且有后发优势。但与锦里相比,却在刚“开街”后短时间内便冷清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只有一条,老气横秋而混乱的商业业态,定位不准确的旅游诉求,总想当“锦里”老二的跟屁虫思维,限制了发展空间。死去只是时间问题,活着只能苟延残喘。

在文殊坊前期的宣传上,因为与锦里具有同样的民俗文化特质,而被冠以“第二”锦里。但游客们并不因此买账:去了第一,干嘛还去第二?一些旅游界人士认为,独特性永远是景区的生命线,做“唯一”显然比大肆宣传“第二”更具吸引力。要达到长期吸引游客、尤其去过锦里的游客的目的,“第二”并不是一张好牌。

历史是把双刃剑,用活并植入时尚现代的诉求,就是好牌。背上历史包袱,把厚重历史当成资本而不与时俱进,再厚重也会被游客封存。因此,历史的厚重看似很宽,其实很窄,时尚生活看似很窄,其实很宽。只有把历史尺度放进当代生活中去,宽窄的出路才会一目了然。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