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坚守初心 不惜燃烧生命—记大同中院立案二庭原庭长郑剑兴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09-03 作者: 王慧

  郑剑兴,男,中共党员,1962年10月出生,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处级审判员、立案二庭庭长。2019年1月3日,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年仅57岁。该同志宁可透支生命,决不拖欠使命,在涉法涉诉信访一线奋战10余年,满腔热情解民忧,敢于担当善释理,努力让每一位当事人“抱着怨恨来,带着满意归”,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大同法院系统涌现出的新时代邹碧华式的法治“燃灯者”。他生前先后被山西省委政法委授予“‘三争做’活动人民群众贴心人”,被省高院授予“全省法院系统涉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两会期间信访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党的十八大期间信访维稳工作先进个人”,荣获第二届大同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候选人,多次被大同中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部门负责人。

  信访战线的燃灯者

  郑剑兴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历任雁北中院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经济庭副庭长,大同中院民二庭副庭长、信访处处长、立案二庭庭长等职。变换的是岗位职责,不变的是初心忠诚。他数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信访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忠诚和爱心搭建起一座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十几年来,他参加院长接待日260天,接访达2400余人次;先后赴北京、太原、郑州等地接访600余人次;临时接待上访群众700余人次,约谈笔录120余人次,承办案件350余件,参加终结案件46件,清理化解上级交办信访案件950件次,处理各级交办的来信案件280件次。经他接待处理的信访案件无一矛盾激化、无一被投诉举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他做到了。面对超大的工作压力、超长的加班熬夜、超额的身心透支,他选择了燃烧自己,毅然决然把黑暗、冰冷留给自己,把像光一样明亮、温暖的司法温情传递给了人民。2018年,他在北京两会接访期间,伴随着剧烈和长时间的咳嗽,突然觉得自己越来越疲倦、乏力,同事劝他去医院检查检查,他总认为工作疲劳是很正常的,打着点滴咬牙坚持接访。两会结束,回到单位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医院就医,而是带病牵头办理中央巡视组交办的一起信访案件。由于病情恶化,此时的他已经不能正常发声,因为不能说话,他只能用手指点着屏幕和同事一起沟通交流。直到案件圆满结束,才被领导强制休假到北京治疗。在医院里,郑剑兴被确诊为晚期肺癌!医生在《诊断证明书》中,写到:“长期工作压力大、劳累过度,导致身体免疫力严重下降,诱发肺动脉恶性肿瘤。”在接受化疗的几个月里,郑剑兴没有躺下,也没有闲着。一方面,他顽强地和病魔做着斗争;一方面,他尽量把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家人和同事劝他安心在北京住院治病,但他总是说:“我还有点工作没做完”,一直坚持往返于北京和大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也没有停止工作的脚步,手机成了他战斗的武器,微信成了他的纸和笔,在和同事沟通信访案件时,好几次累的他几近虚脱。他在微信里发给领导和同事的最后一句话:“等出院了,如果我能活下来,我还想回到信访岗位。”在他走后好长一段日子里,同事们都无法接受昔日那个个头魁梧、身体壮实、说话爽朗的郑庭长离人远去的残酷现实。2019年1月23日,大同中院隆重召开全市法院系统向郑剑兴同志学习活动动员会,号召广大党员干警向他看齐,继承和发扬他“情愿坚守初心、不惜燃烧生命”的燃灯者精神。

  百姓口中的好法官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郑剑兴从事信访工作十多年,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选择,把老百姓的口碑当作最大的褒奖。他经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干信访一头是党的重托,一头是群众的期盼。我们就是那架起党心民心血肉相连的桥和梁。一定不能冷落一个信访群众、不能拖延一件信访事项,信访干部要让自己成为来访群众可以托付的人。”2015年7月的一天,突然一声刺耳的“快看啊,有人在法院门口的上吊呢!”打破了大同中院诉讼服务大厅紧张有序的工作秩序。正在大厅工作的郑剑兴闻声迅速向事发点奔了过去,二话不说救人要紧,一米八的他顺势解开绳索将当事人放了下来。经过详细了解,原来王某某,因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案,不服法院一审、二审判决,又申请再审。因其不符合再审条件,法院依法驳回其无理诉求。缺乏法律常识的王某某和丈夫不甘心败诉,在法院缠诉闹访,撒起泼来上演了一出“上吊”闹剧。郑剑兴接手此案后,一方面从法、理、情上给王某某耐心细致地讲事实、摆依据、释法理,几十次地反反复复做工作;另一方面,多次走访肇事者,争取同情理解。肇事者最终被郑剑兴的真诚所感动,答应对王某某再次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案件最终得以圆满解决。拒不完全统计,郑剑兴果断处置哭闹、打骂、喊冤、服毒、自残等极端缠诉闹访事件30余起。危机关头出现在哪里,哪里就第一时间出现他忙碌的身影。宋某某之子张某某因犯抢劫罪,被法院判处有期使刑四年。后宋某某和张某某以法院认定张某某年龄有误为由提出申诉。经查证,张某某确实出生于1986年12月12日,而非判决书所认定的出生日期。后法院再审改判张某某有期徒刑二年。再审结果出来后,宋某某一直进京赴省上访,提出要给儿子落户、要求经济补偿。郑剑兴主动请缨啃这块硬骨头,做了大量化解工作,真是说破了喉咙、磨破了鞋底,多次协调公安派出所给张某某落了户,协调市信访局、市联席办等部门给其解决了20万元的经济补偿,使案件彻底解决,宋某某息诉罢访。郑剑兴总是奔波在说服和感召的路上,主动上门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更是家常便饭。到了一个单位,腿还没迈进门,别人就知道市中院的郑庭长又来了。近年来,郑剑兴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成功化解有重大影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13件,协调涉法信访司法救助基金30万元,使一批信访老案得以顺利化解。在他的带动和努力下,大同中院自2017年后再未发生一起缠访闹访事件。郑剑兴没有啥豪言壮语,有的只是默默的付出。他经常说:“干信访要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群众、中间对得起良心,说到底是要把群众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正是他的无私付出,换回了百姓的无数真心点赞!不少群众口口相传大同中院有个为民办事的郑法官。

  “枫桥经验”的践行者

  制度好不好,关键看效果。在同事的眼里,郑剑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大哥,更是一位善创新、敢担当的领头人。 他凭借自己多年的信访经验,借鉴创新“枫桥经验”,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做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上访人员工作与做上访人家属工作相结合、法院做工作与动员社会组织一起做工作相结合、教育疏导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四结合”工作法,被同事们称赞道:“简单易学,实在管用。”大同市居民刘某,因为合伙经营亏本,认为是合伙人诈骗,在提起民事诉讼过程中,要求法院移送公安机关立案处理,合议庭合议认为不构成刑事犯罪,不属于移送公安情形,依法驳回其诉请。刘某便怀疑法院偏袒对方,缠访不断。郑剑兴发现他对法院存有严重的不信任,便领着他找到接访值班律师做法律咨询。在听完律师的一席话后,刘某偃旗息鼓了。在庭务会上,法官刘永华一个劲地说道:“真没想到,接访值班律师还挺管用。” “老百姓对法律认知不强、对法理理解不深,怎么让他们依法上访?我认为,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比如积极引入第三方免费法律服务,让值班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借助律师讲解法律知识,以此提高信访案件当事人对法律的认识,帮助上访人消除对立情绪和不信任心态,有助于把矛盾纠纷解决在源头。”郑剑兴一针见血地指出。爱琢磨是郑剑兴的一大特点。他立足岗位、认真分析研究涉诉信访特点规律,先后完成各类总结、汇报、调研文章、工作方案等综合性材料100余篇,起草了《大同市市委政法委、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大同市司法局关于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案件活动的实施方案》,配合领导组织开展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赴京进京重点涉诉信访案件活动,选定的16件上访案件,最终全部化解,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他积极协助院党组制定完善了《院、庭长接待制度》、《信访第一岗位制度》和《涉诉信访案件的终结与司法救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定,牵头负责与市司法局、律师协会和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建立了《多元化解涉诉信访矛盾纠纷机制》,构建起“大信访” 格局,有效破解了信访难题,为全力打造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大同模式”升级版贡献了重要力量,有力地促进了涉诉信访工作进一步走上了制度化、信息化的快车道。截止目前,已有24家律师事务所在大同中院立案信访窗口进行值班,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当事人法律释明357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他还注重向信息化要战斗力,在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加强涉诉信访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力度,使全市法院涉诉信访工作信息化应用实现全覆盖。2017年以来,该系统共登记来访1264人次,审查再审案件163件,进入再审50件,在贯彻落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风化雨的解忧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家都说是富二代、官二代,依我看我就是访二代!”“自打上访的那天起,我就没想着好,谁胆敢拦着,我就和他拼!”面对当事人的振振有词、强词夺理,甚至是大吼大叫、横加指责,哪怕是出言不逊、动手动脚,郑剑兴总是面带微笑,习惯性地端上一杯热水、递上一根香烟,别着急有话慢慢说,耐着性子倾听,等来访人平静下来了,再细心询问、详细答复。这么多年,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没见过他和来访人红过一次脸、回过一句嘴。他脾气好、性子温是远近都出了名的。一次有个年轻同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准备上前制止上访者的无理取闹,郑剑兴却一把拉住不肯放手。事后,才倒出了心中的苦水,找咱们的群众不是带着气就是背着怨,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有肚量,不能睚眦必报,更不能“急对急、怒对怒、硬碰硬”,最忌讳大嗓门、重口气,要忍得下、憋得住。 只要能案结事了,息诉罢访,我们挨句骂,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真心实意、掏心掏肺,群众终有一天会买账!为民解忧见真心,一枝一叶总关情。有时候,当事人讲起来滔滔不绝、不管不顾,错过饭点,郑剑兴就主动自掏腰包给他们买饭吃。多年来,他个人先后多次资助生活困难的来访群众返程车费和吃饭费用30余人次,累计金额2000余元。同事们都说,郑庭长和老百姓打交道讲究“三多三少”:耐心细致多、简单粗暴少;宽容理解多、冷漠无情少;说服教育多、要求强制少。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对待群众能走心、交心,对待工作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

  家人眼里的大忙人

  “爸,明天晚上我对象来家里吃饭,您可不能缺位啊?”“让妈妈好好给张罗吧,我手头有个急案子可能顾不上,下次爸爸亲自下厨好不好。”通话还没一分钟,儿子的手机就响起了嘟嘟嘟的忙音。工作30多年,郑剑兴从未请过一天病事假,从事信访工作10多年,他每天脑子里装的、想的都是信访群众的诉求。有好几次,妻子被他说梦话吵醒,“别着急,听和我您说……”让妻子又气有笑。为了方便群众,他养成了不管手机的“毛病”。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信访人的电话,全家人深更半夜被他接电话吵醒是常有的事。有的当事人一打就是几个小时,他总是认真地听、细致地记、耐心地讲,从来没有打断过一次、表现出一丝不耐烦。毫无疑问,在家人的眼里,郑剑兴是个大忙人,是个工作狂。在儿子童年的记忆里,他总是早出晚归、经常逮不住人,妈妈经常抱怨爸爸太忙。有一次,

  他答应陪老婆孩子一起逛公园,可一到周末就起身去加班。妻子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偷偷地跟过去。当妻子推开他办公室门的那一刻,看到他一边在伏案疾书,一边拿着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冷馒头当午饭,顿时眼泪夺眶而出。打那以后,周末经常上单位给他送去热腾腾的饭菜。从2011年起,郑剑兴每年有四个月的时间在北京接访。用得发旧的公文包、磨得掉漆的保温杯和厚厚的笔记本,是他随身必备的三件套。高高的个子、和蔼的笑容,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总是准时定点出现在异地他乡,每当耳边响起春晚那熟悉的乐曲,仿佛在提醒他这是春节。妻子回忆说,郑剑兴很少休过完整的节假日,农历除夕没有一次和家人吃过团圆饭,总是忙工作。自古忠孝难两全。郑剑兴在家排行老三,在他走后,二哥哭着告诉说:“老爸和妈妈临终时,我们宁可召回外地工作的姐姐、妹妹来一起奉侍老人,也不愿让你耽误工作,我们知道你忙。”的确,他太忙了。郑剑兴何尝不想给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尽尽孝,每当工作繁忙夙愿难了的时候,写封短信、报个平安,就成了他排解愧疚的唯一途径,每封信的结尾都是那句话:“等忙完这阵子儿子就回家看您”,直到母亲去世他还忙于接访,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王社会)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