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有宽窄 文化无远近

来源: 企业家日报 时间: 2019-11-15 作者: 张璐

名著尽管是“窄”时代的文化生命力爆炸,却能不对称地宽延波及几个时代,乃至数十个时代。请宽容对待外来文化,也请多读好书,更要去发现一本值得读的书。

Nipic_20361764_20150923111010151875f.jpg

秦小华

书中自有“宽窄”道理。中国人在教育下一代时,总爱说,读一本好书。但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似乎很多人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人们更愿意让孩子多读名著,因为名著读的人多,流传时间广,自然可归类为好书之列。

但欧美一些国家的人在教育孩子多读书时,总会说,多读书,发现一本可以读的书。通过宽泛阅读,去发现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与读一本好书实现“窄”书“宽”读,完全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天壤之别。

话说人类思维方式宽窄差异之因

人类思维方式宽窄差异之因,最早可追溯至《圣经·旧约·创世纪》11章中记述的巴别塔故事。

诺亚的子孙迁移至古巴比伦时,为了防止被洪水再次毁灭,他们决定修一座通天塔,直达天庭,与天公一比高下。当时的人们讲同一种语言,有一样的口音,非常容易沟通,通天塔很快就修起来了,气势巍峨,直插云霄。

这事很快就惊动了上帝,上帝发现自己的誓言被违背,偷偷地来到人间,改变并区别了人类的语言,让他们分散到各地。因语言不通,人们自然没法沟通交流,继续造塔也就不可能了。最后,巴别塔就废弃了。

人类为了反抗上帝而建造了巴别塔,却被上帝剥夺了共同语言.jpg

巴别塔故事——人类为了反抗上帝而建造了巴别塔却被上帝剥夺了共同语言

这个别开生面的故事,用于解释思维方式的差异,自然非常引人入胜。这也是人们为何喜欢宽读通俗小说多过科学、哲学、技术类书籍的原因。轻松、消遣、休闲、不用思考的故事,总是打发时间的最佳良药。

不可否认,语言、文字、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社会制度的不同,是导致人们思维方式不同的真实原因。思维方式不一样,人们写出的著作自然也会不一样。每个民族都有大量的反映本民族生活、文化、性格的著作,带着浓厚的本民族特有的气质和特征。

名著只是文化宽范畴下的一个窄的细微分支和代表,是文化的缩影。从中国的《红楼梦》到俄罗斯的《战争与和平》,从古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到丹麦的《安徒生童话》,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到英国的《大卫·科波菲尔》,从日本的《源氏物语》到美国的《飘》,以及数十万册经典之作,让我们折腰膜拜在那些“宽”到处处闪耀着文化的灵光里。

纵观全球各地的名著,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内容虽窄却精准描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感染力、张力、人性、历史的著作总是会成为名著。名著尽管是“窄”时代的文化生命力爆炸,却能不对称地宽延波及几个时代,乃至数十个时代。

很难用宽窄、好坏、优劣去评论名著和文化,即使阅读人数和流传时间各有不同。文化的生命力是时间延续的精髓留痕,是无法度量的创意闪耀,是深不可测的灵魂再现。它有精神的高尚,也有世俗的卑贱;它有人性的善恶,也有轮回的因果;它有揭露的真实,也有幻想的神秘。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别的,因为它们只是各自社会生活写照的代表。尽管横向比较,不同文化因为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差异而有了发展水平的差异,但在纵向发展的时间轴承上,在各自文化发展的历史序列里,它们都是伟大而优秀的作品。

因为文化首先面对的对象是满足国内受众的精神需求,其次才会外向传播和辐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为了满足国内观众而存在,只有那些上上之选才有可能流传并影响其他国家的人。也就是说,名著首先是民族的。

但我们不能说,民族的名著就是世界的名著。名著是世界的,指的是我们可以无私地享用文学作品的权利,指的是文化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是没有国界的。但它和名著能否走向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流传时间很长,阅读人数也很多,但都没能走向世界。

2000年,《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组织的横跨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万读者的投票调查,精选出的十部经典长篇名著,中国的名著无一上榜。评选出的十部名著代表了英国、法国、美国等国最具世界性代表的世界文学大师,和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尽管我们可以质疑这个调查的“窄”性,名单的本身也并非意味着中国名著的弱势。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文化在外向传播中确实做得不够,且文化的外向传播并非是人为可以控制的事。

宽容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的外向传播历史并不长。由于地理位置、信息交流的限制,文化的外向传播非常缓慢。直到文艺复兴时期,1560年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尼德兰(荷兰)的强大和兴起,让海洋经济、军事、文化快速辐射地中海及亚欧大陆桥周边地区,并沿着地中海向外传播。

文艺复兴从13世纪酝酿,14世纪初开始,17世纪末结束。在这近400年中,西北欧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文艺复兴从精神上推翻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古罗马古希腊的古典艺术得以复兴,欧洲文化开始繁荣起来。

从历史现实来看,文化的外向传播遵循着“西学东渐”的路径图。地中海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一样,从大陆文化、岛国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化外向传播的起源地。尽管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两河流域,但海洋文化夺得文化传播的头筹。

文化的外向传播是由先进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决定的。它由经济发展水平高、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向封闭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辐射传播。文化的繁荣常常与经济的繁荣相伴而生。

17世纪时,“海上马车夫”荷兰成为欧洲航海和贸易强国,开启了全球扩张之路。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让荷兰成为西班牙之后的海上最大殖民强国。1656年荷兰使团到达北京。

并非说,荷兰就是文化外向传播加速的起点,而是指荷兰的强大,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外向交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强大和衰落是有原因的,它会引起邻国的恐慌、防备、模仿。俄罗斯就是最好的例子。

俄罗斯横款欧亚两大陆,这决定了他既能快速获得欧亚发展的最新讯息,又能摇摆不定地左右逢迎。自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拥抱欧洲文化、制度以来,至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罗斯通过大量设立学校,翻译欧洲书籍,并借鉴西方军事体制很快成为强国。

从窄向宽,在文化的外向传播中,很多人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会消灭和取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他们恐惧文化的外向传播,对外来文化抱持敌视和抵制态度。尽管对于未知事件的恐惧情有可原,但历史现实告诉我们,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眼界放得宽远一些。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接纳和阻碍外来文化的时,自己能找到出口和解决发展的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的外向传播具有宽的溢出效应和窄的內溢效应。外来的先进文化向落后的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但会带给传统文化更宽广的发展方向,而且会给科技、制度等领域带去指导性方向。同时,传统文化也通过自身的挣扎,阻止和拖累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扩张速度。

当然,文化在外向传播时,并非总是温柔以待,硕果累累,也有血腥镇压和野蛮杀戮。在文化的外向传播中,文化同化也是引人担心的一个话题。事实上,文化同化与文化消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文化同化主要指生活方式、习惯和思维方式渐趋一致。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黑人观看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和白人趋同,而不是同以前一样分化,泾渭分明。有人据此认为,美国黑人被白人同化。每个民族特有的生物基因,及携带着本民族特征的文化信息,只会一代一代传承,很难抹掉。如果不信,请看看改变对一个人的刻板印象是多么的艰难就知道了,文化同化绝非易事。

请宽容对待外来文化,也请多读好书,更要去发现一本值得读的书。

责任编辑:企业家日报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