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化敬亭山

来源: 企业家日报网 时间: 2023-07-06 作者:

  汪世忠

  宣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此地正式置县。自汉以来即为江左名郡。六朝时期,宣城太守谢眺于敬亭山开启千年诗风。经过南朝百余年发展,到隋唐时,宣城已成为“京畿之区州府地”“江东食货集散地”“山明水秀览胜地”“文风昌盛诗人地”和“历代名人荟萃地”,尤其是以敬亭山为标志的宣城本土文化日趋繁荣。

  据《开元以来良吏记》记载,宣州与敬亭山在众多唐代诗人的笔下,吟咏不辍。宣城自古诗人地,这与良吏的政治不无关系,范晔、谢朓、沈括、文天祥等名臣,曾先后官任于此。南朝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范晔曾岀任过宣城太守,编撰了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南朝齐时期的文学家谢朓,建武二年就任宣城太守,史称谢宣城。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唐朝大诗人杜牧曾两次来宣城做幕僚,留下许多首吟咏宣城山水名胜的诗作。其中《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和《自宣城赴官上京》:“潇洒江湖十度秋,酒杯无日不淹留。谢公城外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的精彩诗句,意境优美,自然朴实,朗朗上口。敬亭山因文化而独具魅力,因“江南诗山”而闻名遐迩。

  北宋初年,宣州一府六县格局逐步形成,在此后千余年间的漫长岁月中,宣、南、泾、宁、旌、太六县在文化上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整体。广德、建平两县自成一个板块。自“宋诗开山祖”梅尧臣以来,宣城名人辈出,以明戏剧家梅鼎祚、清数学大家梅文鼎等代表的“宣城梅”,以胡雪岩、胡开文、胡适为代表的“绩溪胡”和以书法家吴玉如、画家吴作人、大学者吴组缃为代表的“泾县吴”等等,聚合成宣城本土文化逐渐誉满华夏,宣城文化的江南中心地域概念亦逐步形成。

  明末,宣城文化发展到顶峰。万历年间,仅宣城一地任三品以上大员的就有七八人之多,科第之盛可谓空前绝后。尚德崇文成为敬亭文化的主导价值,体现和包含着宣城人的核心价值观。

  明清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却凸现在富饶的苏浙沪和江南一带。这里人杰地灵,文人大家辈出,尤以宣城诗人施闰章和“新安画派”巨匠梅清、梅庚名噪一时,声誉远播。

  清初,由于受到宣城文化的影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石涛特地来到宣城敬亭山,久居广教寺,三上黄山,广交众多画友、诗友以及禅友,以大自然为师,别开生面,在敬亭山下千锤百炼二十载,奠定并确立了自己的书画艺术风貌,成为明清之际中国画坛巨匠,为宣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为华夏文化留下空前绝后的巅峰之作。

  当代著名画家亚明先生曾说过:“敬亭山并不高大,但有一股清韵之气。众多艺术家来敬亭山,一不是为升官,二不是为发财,就是想得到这一点灵气。”石涛在敬亭山所绘《山中独坐图》,就是“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那凭栏远眺的僧人,与大诗人李白一样在敬亭山找到了属于自我的孤寂和宁静。

  然而,正是这份孤寂和宁静,使众多艺术家有充裕的时间沉浸在大自然山水之间的涵养中,终于找到了一种只属于敬亭,也只属于自我的独特的艺术灵感。

  宣城,古属吴楚,吴文化与楚文化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在此交汇;又因地处南来北往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塞,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深刻;加之宣城梅氏文化和徽派文化等本土文化一些精髓的杂糅,因而宣城更具文化魅力。

  古往今来,敬亭山便成为宣城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标。面对东西南北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兼容并包,敬亭山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以特有的土壤、气候、特质提供天然成才的环境与平台,吸引历代文人名流汇聚宣城展示才华,明德笃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以新的神韵和新的传承,在这块人文荟萃的热土上创造出辉煌璀璨的一部宣城文明史。

  历代文化名流在敬亭山这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山留下的闪亮足迹,以及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为当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所追踪汲取,一脉相承;他们塑造的一块块文化丰碑,万世传颂。历代贤能志士对宣城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体验和深情描绘,为我们研究宣城经济史、政治史、文学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敬亭山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应当从她的根本特质上来发掘。对此,原宣城地委老书记朱景本曾以他特有的视觉和独到的见解,鲜明地指出钟灵毓秀的敬亭山拥有四大文化特质,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即“亲民、灵动、修身、和谐”。

  感悟敬亭山的文化特质,首先从山形地貌特征上看,她平易近人,有吸引游客的亲和力。“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敬亭山平均海拔300多米,众峰绵延,层峦疊翠,陡险之处较少,宜各类人群登攀。而且敬亭山与水阳江山水相连,山川齐秀,“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当年大诗人陈毅将军戎马倥偬路过敬亭山时,对这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赞口不绝,留下千古绝句“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遊。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富集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敬亭山处处体现非凡的灵动,时时彰显如潮的灵感。正因为敬亭山有汇聚人文灵气的“天人合一”的无穷活力,所以堪称为华夏文化灵魂的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宝藏地。

  作为清净别致的国家森林公园,敬亭山又是“一个天然氧吧”,是最佳休闲养生之处。同时敬亭山悠久的酒文化和茶文化,也为返璞归真、寻求美好归宿的人们提供了极好的修身场所。置身在这静谧灵韵的绿色生态环境中,品一杯敬亭绿雪新茶,饮一壶江南小窖宣酒,吟诵一首小诗,怡然自得,其乐陶陶。

  唐代大诗人李白七上敬亭山,并在山下筑室而居。他时常独自登山闲遊,独坐云阁深情凝望四周悠然清静的奇特山景。借景抒怀,留下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唱响了这座和谐的文化之山。敬亭山之所以“能以特有姿态体现和谐”,她不仅体现在山体自然运行于天地间的和谐、人与自然风光的和谐,而且更主要地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的确,正是这座自然和谐而又融入自由、幵放、包容的敬亭山,这座穿越古今特有品位的文化之山,足以让人去构想生活在这里宜居宜养的优美环境,心灵在郁郁葱葱沸沸扬扬的自然画卷中放飞。

  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敬亭论集》《敬亭足迹》《敬亭笔谭》《敬亭笔谭(经济版)》《敬亭雅集》,与方江山同志编著《中部崛起的路径探索》(国家研究出版社出版)。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数十篇论文获得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责任编辑:刘月朋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