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伯庸现身临沂 分享新书《长安的荔枝》

来源: 琅琊新闻网 时间: 2023-05-15 作者: 企业家日报

5月12日,作家马伯庸《长安的荔枝》新书分享暨读者见面会在临沂书城成功举行。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距见面会还有一个多小时,许多读者就提早来到现场拿着喜爱的书籍等待马伯庸的到来。



马伯庸,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人民文学奖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代表作有《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大医》等。

虽然途中飞机出现故障,但依然阻挡不了马伯庸来临沂见读者的心,他说:“不管怎样,我一定要来到临沂,感受琅琊古国的魅力,品尝临沂的美食,寻找新作品人物的创作思路。”

紧接着,马伯庸热情地与书迷分享了关于《长安的荔枝》的创作思路和背景。在提问环节,读者们畅所欲言,向作家请教了关于写作、生活、教育、职场等方面的问题,马伯庸以自身体验和创作经历为例,热情地为大家解答,他幽默的语言,引得现场读者大笑。

分享结束后,马伯庸现场为书迷签售。“我非常喜欢马伯庸的作品,他的作品以小人物的视角穿插到宏大的叙事当中,小说的情节非常有意思。”抱着厚厚一摞书的书迷李女士说,这次能来现场听马伯庸分享,她感到非常开心,还得到了马伯庸亲笔签名,唯一的遗憾就是时间有限,没来得及提问互动。



好奇心 爱琢磨 开脑洞

《长安的荔枝》由此而来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但新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3天,这场跨越5000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究竟是如何达成的?谁让杨贵妃在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鲜荔枝?作者马伯庸由此展开了非常大的脑洞想象。

新书《长安的荔枝》,是一本马伯庸仅用11天就创作完毕的书。作者从一个九品小吏着手,描绘了大唐天宝年间荔枝从岭南运往长安途中的种种艰辛。这场跨越5000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沿袭了马伯庸写作风格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作者在小说中展开复杂的调度与安排,将大量的人物、关系和事件高效整合在有限的时空之内,将读者成功带入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虚拟世界”之中,读起来让人觉得酣畅淋漓。这种进行复杂的情节、人物、细节“安排”的能力,也是读者阅读马伯庸小说作品的乐趣来源之一。

“从好奇荔枝怎么运来的,我就开始查询各种历史资料,了解荔枝在古代的保鲜方法。基于历史开始了合理的故事想象,由此也展开了这部小说。”马伯庸分享,当时在写这部小说时,他并没有刻意写成古代职场小说,但是,古代历史小人物的生活和我们现代生活有相通之处,读者看书,由此有职场上的感悟,是水到渠成的一个事情。

对于现代人在职场上的困惑和焦虑,马伯庸表示,在职场上,要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个优势别人无法替代,如果你找到了这个优势,并发挥它的作用,在职场上会有很好的发展。



AI写作虽是必然趋势

但人的独特性无法替代

近几年,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席卷各个领域,也运用到了写作领域。对此,马伯庸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当一个发明能够大幅地改善工作效率,那么,它一定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传播和改进;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近几年内会深刻地体现出来。

“AI写作在于效率和系统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但AI的容量是无限的,会通过机械化地吸收创作出相关作品。”马伯庸告诉记者,成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标签和特色,人类写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思考过程,深刻的创作过程只有作家自己知道,但是AI写作的陷阱在于让人们忽视了创作思考的过程。“踏踏实实地搞好创作,每一位作家都会坚持下去。”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写好故事是我的专业”

《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两京十五日》等多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接下来,马伯庸还会有其他作品会被搬上荧幕。提起影视改编,马伯庸表示,对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好事情,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对于自己是否继续影视创作,他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写完《显微镜下的大明》剧本之后,我写的是‘马伯庸绝笔’。”马伯庸笑着说,以后,他还是要坚守好自己的本分,写好故事是他需要坚持的,改编这个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小说和电影不是一个语言体系,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


责任编辑:柴火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