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再部署!青岛强不强,“此役”最关键!

来源: 青报观象山 时间: 2023-05-10 作者: 企业家日报

制造业强,则青岛强。

近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赵豪志带领召开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第1次会议召开。会议对青岛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再安排、再部署,力求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思想再统一、措施再加力”,会议向外界传递出了青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如此信号。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塑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制造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来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重要。但同时,围绕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复杂、胶着。从国际到国内,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不将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

青岛在制造业领域拥有比较优势:门类齐全,在家电、轨道交通等产业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拥有一大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近年来,青岛发力实体经济,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新兴产业逐渐成长壮大。但面临制造业未来的竞争,青岛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未来,青岛将全方位发力,进一步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加快塑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image.png


01

重新理解制造业

未来全球的产业竞争,将是制造业的竞争,这句话丝毫不为过。

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事实上,这无疑也是我国对制造业重要性的再一次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深刻阐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而放眼全球,制造业发达的欧美也早已围绕制造业未来的竞争展开部署。美国启动“再工业化”战略,提出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欧洲相继提出“工业4.0”“工业5.0”等概念,试图重振制造业并再次引领全球工业发展潮流。发展中经济体也在围绕制造业展开争夺和较量,印度近年来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建厂,为印度制造业发展作出贡献;非洲也在不断完善工业化整体布局,加快工业化步伐。

对制造业的看重,源于制造业的变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制造业正在被重新定义,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比过去更强。


image.png


海尔依托工业互联网加速向物联网企业转型

过去,人们通常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分,并习惯性地认为制造附加值低,而服务业附加值更高,因此要更加大力发展服务业。但如今,在数据驱动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制造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企业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变身服务商,销售产品不再是唯一的商业模式,依托“产品+服务”企业不断开辟价值新空间。

与此同时,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越来越多依赖制造业。换言之,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服务业也很难有新的突破。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通常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会达到70%。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制造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形成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全链条的升级,从而有助于产生更多服务业需求。

02

新起点,再出发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推动制造业持续进阶,一直被青岛放在重要位置。

尤其是近两年来,青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持续以加压奋进的姿态,谋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顶层设计上,青岛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在规划部署上,青岛印发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

今年2月,山东召开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山东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冲锋号”。而青岛迅速落实部署,召开全市加力提速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措施保障,为产业提级、企业壮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进阶的路线。

一系列举措之下,青岛制造业一点点呈现出新面貌。数据显示,2022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高于全国水平0.2个百分点。35个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为62.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3.5个百分点,新动能强劲。在赛迪顾问的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青岛连续两年位列第7位。

全市重点谋划发展的24条产业链不断取得新突破。优势产业领域,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站上全球产业前沿,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高合、奇瑞汽车等落户,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壮大;金能化学项目快速建设,海湾化学不断升级,推动高端化工产业加快发展。


image.png


青岛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新兴产业领域,集成电路产业填补芯片制造、封测等环节空白,产业链企业较2016年底增长了6倍;抢先布局虚拟显示“元宇宙”,已聚集歌尔、小鸟看看、金东等企业110余家,获批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项目正式投产,终结青岛“少屏”历史,给新型显示产业注入新活力。

但对一座以“制造强市”为标签的城市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份数据显示,2022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营收为1.18亿元,而老对手宁波则达到2.47亿元,近年来新崛起的工业城市杭州也达到2.04亿元,苏州2022年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则已经超过4.36亿元。2022年,青岛有7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而无锡和宁波却分别有25家和18家。在规模总量和企业实力等方面,青岛仍有很大向上发展的空间。

03

“内外”双向发力,塑造新优势

瞄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目标,青岛正继续从“内”和“外”两个维度双向发力。

“内”,即提升产业链内生动力。老话说得好:只有传统的企业,没有传统的产业。既有产业通过持续升级,焕发“新生”,是一座城市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青岛一直是受益者。踩准每一个风口的家电产业,时至今日仍是全国无法撼动的存在,也将青岛制造业带向了全球先进制造的高度。

如何让更多既有传统产业具有像家电产业一样的强大活力?青岛正想方设法提升产业创新力,加快推动更多产业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image.png


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落户青岛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围绕这些重点方向,青岛加快部署发力。如今,青岛拥有国家高速列车、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3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和其他344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加快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引导更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研发机构,目前青岛规上工业企业备案建设研发中心覆盖率已达73%,争取今年底覆盖率达到85%;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据驱动的生产模式和商业变革,目标年内再完成10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在智能装备、集成电路、新型建材等领域再上线10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

当前,城市产业竞争已经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产业链间的竞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创新力。去年以来,青岛持续开展“链万企”供需对接活动,取得积极成效。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的本地配套率由40%左右上升至48%,3家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共建协同创新联合体、3家链主企业与其核心配套企业分别共建产业链稳定配套联合体;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8家企业达成意向合作订单10亿元;汽车产业链4家整车企业分别与7家需求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image.png


一汽-大众青岛基地车间

“外”,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产业注入更多新血液。产业发展既要“自然生长”,也要“无中生有”,尤其是针对新兴产业发展,如果坐等自然生长,恐怕会错失发展先机。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青岛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投资分别增长42.4%、32.2%和8.3%。迅速壮大的新兴领域投资,正在推动了城市产业格局的迭代演进。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5.8%,占全市投资比重为10.4%,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9个百分点。高速增长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凸显了青岛数字化转型的坚实步伐。

要实现从“无”到“有”,离不开更加完善的要素保障。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青岛精准施策,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要素难题。去年以来,已经密集出台了针对虚拟现实、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绿色低碳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的扶持政策,以市财政出资的方式加快建设产业发展载体,同时对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壮大规模提供补贴,加快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引导基金吸引撬动作用,已设立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基金10余支,认缴规模超170亿元。

制造业发展没有一蹴而就。只有拿出久久为功的长期主义精神,才有可能敲开成功的大门。建设“制造强市”,青岛加油!


责任编辑:柴火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