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2023年力争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来源: 德州日报 时间: 2023-04-25 作者: 企业家日报

4月25日,德州市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签约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技术对接会召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德州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工作情况

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共有规上企业133家(新材料108家,新能源25家),其中“链主企业”7家、“关键企业”9家,拥有3家上市公司(双一科技、奥福环保和索通发展)及聚力焊接、宏祥新材料、天鼎丰、鑫华润等骨干企业。2022年,新材料规上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6.23%;完成投资8.25亿元,同比增长33.82%;新能源规上企业营业收入15.41亿元,实现利润2.28亿元。

2023年,按照全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推进大会要求,紧紧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布局创新链,完善人才链,整合资本链,形成创新要素的“聚合效应”,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无缝对接。

研究政策,摸清底数。明晰思路,推动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行稳致远。一是研究上情。研究国家、省“十四五”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划,关注细分领域的高校院所及专业协会、学会发展方向。二是搞清下情。摸清新能源、无机非金属材料、特色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四条线的133家企业基本概况,包括注册资金、营业收入、研发投入、项目投资、纳税情况等,形成“一企一档”。三是谋划布局。实行产业链内企业、项目、产品、技术清单化管理,定目标,明路径,拿方案。实施“一企一策”行动,为每家企业“量身定制”,制定个性化培育提升方案,加强部门单位协同,形成“专业化、精准化”强势推动力。

狠抓创新主体培育。围绕创新主体,实施“三大行动工程”,加强产业链内企业梯次培养。一是实施“一科三高”企业培育提升计划。加快培育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打造高成长企业(创新型企业、瞪羚企业)、高精尖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能级领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力促新增科技型企业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全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新增100家以上,其中链上新增8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量达到1000家企业,链上入库70家以上。二是实施“新材料产业链平台筑基攻坚行动”。瞄准产业链条堵点、创新链条难点和企业成长痛点,着力统筹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引导企业联合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在“一链三中心”建设上取得突破。三是继续实施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揭榜挂帅”。实施10个左右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支持“链主”“关键”企业发挥“领头雁”作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省市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着力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聚集资源,抓好对接。对接高端创新资源,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抓资源集聚。对接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承办“2023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大会”;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举办“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签约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融合资源,汇聚合力,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二是抓机构落地。全力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德州布局分中心或产业基地,力争3-5年将德州分中心打造成为“立足德州、面向京津、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基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三是抓平台建设。全力支持链上重点骨干企业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平台,在链内构建各具特色、协同发展、开放融合的多层次创新平台,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依托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筹建开放式大学科技园,配备产业创新体系的“动力泵”,打造科技项目的聚集地、孵化地、产业新赛道。四是抓潜力挖掘。与德州学院联合建立“产业链专员”制度,组织“博士工作团”入企业,进车间“直通车”活动,促进本地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及产业化。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壮大“懂技术、懂市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创建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基地。每年解决技术需求和难题20项以上,转化科技项目10项以上。

探索模式,强化招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立足招商职能,着眼产业链缺失环节加快补链强链。一是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建立2只招商小分队,探索“市县互动,部门联合,专业机构合作”的招商模式,强化专业化招商力度,推动产业精准招商。全年完成3个新项目开工落地、实际到位资金2亿元以上的招商任务。二是推动“一链一投行一基金”落地。产业链办公室成立基金招商专班,内促与市金控集团合作,通过基金招商方式,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龙头高科技企业、细分领域高精尖企业和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外联投行基金,抓紧对接鲁信创投、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国内基金公司,帮助链上企业协调解决融资需求。探索开展财政科技发展资金“先投后股”试点,建立完善产业创新利益共同体机制,以金融“活水”滋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促进会展招商。组织链上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大型会展,借助会展平台,尽快将“优质的参展商”转化成为“潜在的投资商”。


责任编辑:柴火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