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内蒙古马铃薯小镇里的“中国芯”

来源: 新华网 时间: 2023-04-06 作者: 郝芳芳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6日电(郝芳芳)4月的乌兰察布,粗狂的风吹过大地,跟随黄兆文的脚步,走进希森马铃薯集团位于商都县七台镇的马铃薯组培中心,满眼是春。

  培养室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摆放着望不到头的组培瓶,每个瓶子里面都挤满了一株株嫩绿。

  鲜为人知的是,创下世界最高单产纪录、彰显中国农业“芯片”水平的国产马铃薯种薯,就是在这里繁育而出。

  小镇里的“中国芯”,成为端牢“中国饭碗”的生动注解。

  商都马铃薯组培中心工作人员在介绍种子繁育过程。 新华网 郝芳芳摄

  世界纪录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七台镇的这个马铃薯组培中心,规模全国最大。

  无菌接种室内,技术人员坐在工作台前,对一瓶瓶完整的脱毒马铃薯基础苗进行茎切断操作后,转接到培养基上,之后被送到培养室进行培养。

  脱毒培养苗经过茎切断后1瓶可扩繁5瓶,经过一定周期的培养后再进行茎切断扩繁。“就这样几何倍扩繁,直到5月初移栽到大棚,进行移栽定植培育,在大棚里生产出原原种。”

  组培中心总经理黄兆文介绍,这里扩繁的都是集团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铃薯品种,其中最受市场欢迎的“希森六号”,历经11年攻关,并在2017年、2018年分别以亩产9.38吨、9.58吨的产量,两度刷新世界马铃薯单产纪录。

  不为外人知的是,这个马铃薯品种,是在商都县七台镇进行试验性种植和大规模种薯繁育,从这里的田间地头走向全国马铃薯主产区、端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这几天,七台镇喇嘛板村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人们已经忙碌开了。

  在一座温室大棚里,65岁的范海正在架设苗床。这个大棚占地一亩,共82个苗床,可定植7万株“希森六号”马铃薯脱毒苗。5月移栽,8月能收原原种,一个大棚大约收22万粒,纯收入2万元左右。

  “今年移栽的薯苗种出来的‘原原种’,算种薯的‘爷爷’;明年原原种种出来的‘原种’,算种薯的‘爸爸’;第三年原种种出来的,是一级种薯。”

  范海老人的形象比喻,就是完整的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经过三级繁育体系繁育出的一级种薯,销往各地,薯农种出来的就是人们日常吃到的商品薯。

  “目前商都基地的种薯繁育占到全公司的90%,并建有杂交圃和100多亩试验田,未来前端的一些研发工作也将放在这里。”黄兆文说。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是马铃薯的“芯片”。新华网 郝芳芳摄

  守护饭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我国是马铃薯种植大国,很长一个时期,种薯主要依赖进口品种繁育。

  但一个自主品种的选育,过程极其艰难。“一般需要八到十年左右的时间”。

  黄兆文介绍,新品种的选育,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父本、母本植株进行人工授粉,等结出实生果再对果内的实生籽催芽、育苗,结出鸡蛋大小的马铃薯。期间,为提高成功率,通常都是几百、上千个杂交组合同时进行。

  第二年春天,杂交结出的马铃薯进行大田栽植、选种。到秋天把数万株马铃薯刨出来,按照标准一株一株地对比、挑选。

  第三年春天,再把优中选优的几颗土豆种下去。

  “希森六号”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的重复选育,耗时11年,最终在3万多粒种子中培育而成,于2016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国家马铃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目前,该品种在内蒙古种植区亩产普遍能达到5吨左右,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35%以上,产量和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希森六号”的问世,打破了国外马铃薯品种在炸制薯条上的垄断,结束了国内黄肉薯条加工没有专用品种的历史。

  截至目前,这个品种已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广近2000万亩,带动了数十万薯农增收致富,成为国产马铃薯品种的“领头羊”。

  黄兆文介绍,国产马铃薯“芯片”队伍逐渐壮大,推广面积逐年增加,守护着“中国饭碗”。

  他表示,公司将在杂交选育的基础上,依托自身技术优势,通过分子育种等线路,研发选育更多高产量、口感好、营养丰富的马铃薯品种,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马铃薯国产品种的繁育,带动了商都县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新华网 郝芳芳摄

  小镇“薯”光

  起步于山东,为何落子内蒙古中部的一个小镇?

  2019年来商都工作的黄兆文,给出了答案。

  乌兰察布市是我国最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区之一,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商都县则是乌兰察布马铃薯核心种植区之一。“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雨热同季。”在黄兆文看来,商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繁育种薯的“风水宝地”。

  正是看中这里的优势,2006年希森在商都县七台镇成立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工作。截至目前已研发选育新品种33个,获得新品种登记证书18个,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第一家马铃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黄兆文介绍,公司商都基地现在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现代化组培中心。同时与地方政府合作,流转土地建成705座温网式大棚,成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目前,商都基地具备了年可繁育脱毒苗1.5亿株,生产脱毒原原种4亿粒,加上山东、北京两个基地,年可生产原原种8亿粒。

  黄兆文说,公司储备待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种还有二十多个,适应不同生态种植区域,从祖国北疆到南海之滨都可以广泛种植。以后这些新品种正式上市,也都将在商都基地进行种薯繁育。

  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密切链接,让商都县在我国马铃薯良种繁育版图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带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明显。

  商都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文辉说,马铃薯是商都县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希森公司这个平台,政府整合帮扶资金,联结企业、农户、村集体三方利益,实现了流转土地、村集体资产、经营大棚、务工四个方面的增收。其中,每座脱毒苗大棚每年能给种植户带来纯收入2万元左右,8个乡镇47个村委会的村集体资产每年能稳定增收470万元,农民在种植基地务工每年能增收5000元左右,农民流转土地一每亩收入160元。

  同时,当地立足资源禀赋,打造脱毒繁育、基地化种植、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储藏、社会化销售“五位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新发展格局,密织农企利益联结产业链,实现产业附加值最大化,走出一条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从天宫返回的马铃薯种子所育出的“实生苗”,今春已在希森马铃薯山东德州基地移栽。最快明年将在商都基地进行试验性种植。 新华网发

  “天”选之“子”

  这段时间,接连的好消息,让黄兆文的心情更加愉悦。

  3月初,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希森6号”因表现突出且推广面积上升快,被列入马铃薯成长型品种名录。

  今年,公司将在山东基地选育耐盐碱马铃薯新品种的基础上,在内蒙古沿黄河地区进一步开展试验性种植,选育更优良的耐盐碱新品种。

  公司自主研发培育的紫皮紫肉、富含花青素等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希森1号”,今年也将在商都基地进行种薯繁育,首发上市。

  更大的好消息是,公司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从天宫返回的2万粒马铃薯种子,经过催芽,今春也迎来种植季,上万株马铃薯“实生苗”在山东德州基地移栽。

  如果“实生苗”种植顺利,“天”选之“子”明年就有可能在商都基地进行下一步的试验性种植。

  黄兆文介绍,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最大优势在于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

  3月23日,内蒙古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村民在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大棚里架设苗床。新华网 郝芳芳摄

  5月初,商都基地组培室里扩繁的脱毒马铃薯种苗,将集中移栽到七台镇几个农村的原原种繁育大棚。几万亩的大田上,也将播下原种,繁育出“中国芯”的一级种薯。

  就在这一轮一轮扩繁和一季一季繁育中,国产种薯被耕种在更广袤的田地里,走向更多家庭的饭桌上。

  春风吹来,“小土豆、大产业”几个大字,在这个小镇里格外显眼。(完)


责任编辑:何永明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