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会客厅第40季|西溪湿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高地

来源: 杭商传媒 时间: 2023-03-31 作者: 兰玉 朱浩 潘劲草 李海青

杭商传媒 兰玉/文 朱浩 潘劲草 李海青/摄

西溪湿地鸟瞰

一曲溪流一曲烟,是独属西溪的美。

今年,对于杭州市和西溪湿地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这一年,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八八战略”的第20年,更是杭州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第20年。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溪湿地时叮嘱“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3年来,这里的一堤一水、一草一木,都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录制现场

由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杭州文广集团联合主办,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杭商传媒共同承办的杭州湾会客厅第40季《西溪湿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高地》,3月31日下午在杭州电视台录制。

杭州电视台新闻主播张宛诗与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黄亚洲,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吴明,以及著名节目评论员俞柏鸿共同畅谈西溪湿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黄亚洲分享

“昨日”西溪

话题从西溪湿地令人惊艳的美开始。

张宛诗回忆,一次去西溪湿地散步,看到一只野鸟带着几只雏鸟从路边草丛中摇摆走来。游客并未上前惊扰,只是远远地拿起手机拍照,所有人都压低了说话声音。在西溪,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尊重、互不打扰的相处方式,令人感动。

让黄亚洲最难忘的是自己在西溪湿地听关于西溪与《红楼梦》关系的研究分享,原本窗外是繁花、溪流、鸟鸣。随着讲述,脑海中突然出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红楼人物带着历史的厚重穿越而来。那一刻,历史与文学、风景与文化叠加在一起,感觉非常奇妙。

让刘想记忆中,最惊艳的是2008年年初,大雪落于杭城,他特意带着相机来到园区,眼前的雪中西溪,美得如同仙境一般。

因为常年在此调查研究,吴明见证了西溪湿地更多时辰,他最偏爱清晨与傍晚。东方渐白,朦朦胧胧,落日余晖,繁花盛开,是西溪最富有生态之美的时刻。

而在俞柏鸿看来,最震撼的要数西溪秋韵。落叶遍地,残荷挺立,绵延的芦苇荡,火红的柿子……略带苍凉又浪漫迷人,真是人间难得一见的江南写意水墨画。

大美西溪,从杭州走向世界。今年2月2日,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在西溪湿地举行。中国湿地众多,为何选中这里?

刘想分享

刘想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今年是总书记到西溪湿地考察调研的三周年,也是杭州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第20年,为举办大型活动创造了契机。第二,《湿地公约》第14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举办,确定中国是未来三年的主席国,要向世界推荐自己的全球湿地。西溪湿地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要发挥样本示范的作用。第三,经过20年的保护与发展,西溪湿地积累了丰富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湿地修复保护方面,西溪湿地走在前列。2003年8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就意识到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启动了综合保护工程。

在吴明看来,启动综合保护工程是一种必然。第一,当时,西溪湿地的面积急速缩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大大下降,再不进行抢救性修复,这片湿地将不复存在。第二,受当地大力发展工业、养殖业影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环境整治迫在眉睫,当地百姓经济发展也要寻求更好的模式。第三,西溪湿地承载着很多历史文化,开展保护也是为了留住文脉。

如何整治?吴明回忆,编制规划方案之初有几种不同声音,一是开发房地产,二是做成风景旅游区,三是建成生态保护区,后来才慢慢统一到综合保护工程这一规划上来。这也体现了杭州市政府的高瞻远瞩,让西溪湿地成为今人留给后人的礼物。

刘想介绍,综合保护工程一是征地拆迁,减少生态压力。二是进行水环境治理,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科学配水、生物治理措施,改善西溪湿地的水环境,使湿地水质提高到现在的Ⅲ类,核心区域可达Ⅱ类。三是建设人文景观设施,共建设45处人文景观,并恢复部分自然景观。四是建设道路桥梁,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开展电线上改下工程。

吴明分享

“今日”西溪

西溪湿地保护效果如何?鸟类直接用翅膀投票。前不久,在西溪湿地发现了非常珍稀反嘴鹬。刘想介绍,这是园区工作人员在监测拍照时发现的。至此,西溪湿地的鸟类已达197种。

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得益于对西溪湿地在保护与利用中首创的“西溪模式”。

刘想介绍,“西溪模式”又称POD模式,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带动湿地公园“金镶玉”组团发展,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该模式最大的成功在于找到了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又让游客可以亲近自然,近距离体验美景,这对湿地保护具有开创性意义。

2005年起,吴明参与到西溪湿地的保护研究当中,担任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站技术站长。他回忆,作为全国湿地建设试点,团队联合了浙江大学、浙江市博物馆、杭州市环科院、杭州市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等一系列单位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希望用研究成果为西溪湿地的建设提供支撑,也为全国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给出西溪样板。研究内容围绕资源调查、国内外研究进展、生态旅游、生态修复、指标体系、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展开,研究成果也很好地应用在了西溪湿地的建设和管理中。

张宛诗主持

在作家眼中,西溪模式更具诗情画意。黄亚洲曾写过一本《西溪的神奇》。在他看来,从自然与人共同的需求出发,有机结合,和谐共融,这就是西溪的神奇之处。春夏秋冬,游人涌入,让西溪湿地成为流水、花草、鸟群与人共同的家园。

俞柏鸿也对西溪模式非常赞赏。他认为,西溪模式让人与自然完美融合,为老百姓带来福祉,为经济发展带来贡献,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堪称世界湿地保护利用的样板,为全球的湿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杭州智慧、中国智慧。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西溪湿地。刘想对当天的场景记忆犹新。2020年3月31号下午,天空飘着细雨,总书记在西溪湿地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要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成为人民群众共享利益的空间。总书记还特别表扬了西溪湿地的水,他表示,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水平。他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俞柏鸿点评

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高地,西溪湿地的生态价值不容小觑。吴明认为,具体来讲,一是供给功能,提供鱼类等产品;二是调节功能,在净化水质、防震减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是支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四是文化功能,在精神、教育、美学方面都有所体现。

刘想表示,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主要就是因其净化水质的功能。西溪湿地连接两大水系,水自钱塘江而来,流入京杭大运河,西溪湿地在其中过滤掉沙尘,变咸水为淡水,是名副其实的水质净化站。

为了保护好生态资源,西溪湿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实践活动。刘想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中小学生走进大自然,体悟大自然神奇魅力,并给他们一个载体去表达、发声,让更多下一代接受湿地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西溪探梅

说起西溪的文化故事和文化内涵,黄亚洲侃侃而谈。他表示,在11.5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公园,承载了许多的民俗文化,其密度之高很是罕见。西溪的文化故事数不胜数,宋高宗的一句“西溪且留下”流传至今,康熙曾留宿高庄并题字“竹窗”。洪园走出的宋人洪皓,曾出使金国被羁押十五年,宁死不屈,被誉为“宋代苏武”。同为“洪氏文化”的代表人物洪昇,写出了古典四大名剧之一《长生殿》。西溪还与《红楼梦》《水浒传》都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西溪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很多,黄亚洲总结了“一棵树两条船三种花”,分别代指西溪的火柿节,龙舟和船拳,以及由祭花神而来的花朝节,由梅花而来的探梅节,由芦花而生的听芦节。

西溪湿地不仅是农耕湿地、城市湿地,还是文化湿地。俞柏鸿表示,十几年前的一部《非诚勿扰》让观众眼前一亮,《极限挑战》来西溪湿地录制的那一期节目创下了收视新高,这都是文化的魅力。对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开发,让游客来到西溪不仅看到美丽的风景,更能体验到深厚的文化,让美景与文化实现完美融合。

西溪听芦

“明日”西溪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已经成为杭州城市的又一张金名片。

对于可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的经验,吴明介绍,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有“六大原则”,即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西溪模式尤其适用于人口高度密集、处于快速城市化建设中的区域。在环境保护方面,西溪湿地也颇具亮点,一是在前期做了全域网格化的调查,二是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建设体系,三是采用智慧化管理的方式,引领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

西溪的明天同样值得期待。下一步,西溪湿地要打造智造中心和大数据资料库。刘想介绍,依托杭州丰富的互联网产业资源,西溪湿地拟将建设全国82家国际重要湿地的数据中心,开展数字化湿地的保护修复项目。既要打造全球样本,也要形成中国在全球湿地保护与利用中的话语权。在带动业态发展方面,西溪湿地未来将增加研学、文化等元素内容,引入更多无污染、节能型产业,继续依托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抢占未来文化高地。

生态休闲长廊

如何描绘西溪湿地的未来?黄亚洲将其称为“都市的诗与远方”。俞柏鸿则选择了一个词——“永恒”,他认为,通过今天尽心尽力的保护,500年、1000年以后,西溪湿地依然在,依然美轮美奂。而后人享受到的,正是今天保护与利用的这片湿地。这,就是西溪湿地的未来,也是美妙的永恒。

责任编辑:木兰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