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百姓书记”王伯祥:不忘初心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说到办到!

来源: 齐鲁网 时间: 2023-03-20 作者: 谪雨

“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潍坊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府原市长、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同志于3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王伯祥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寿光市民送别“百姓书记”

王伯祥1943年2月生人,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山东寿光人。历任寿光县革委会政治部干事、县委办公室秘书,寿光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寿光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寿光县道口公社党委书记,寿光县委副书记,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副市长,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山东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8年1月退休。2023年3月13日,因病逝世。

3月17日上午十时,王伯祥同志送别仪式在寿光举行。殡仪馆内,王伯祥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五星红旗。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他的生前好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告别,向遗体三鞠躬,并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来自王伯祥老家寿光北柴西村的党支部书记王立敏告诉闪电新闻记者,“王伯祥在村里威信相当高,村民很热情,他对寿光的老百姓做出的贡献很大。听闻王伯祥书记去世的消息,大家都主动要求来送别,由于村里很多村民年龄偏大,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动员他们不要来参加。但是今天还是来了50多位村民。”

寿光古城后王村村民王之华告诉记者,心里很难受,感觉很痛心、舍不得他。王书记很体贴民情,人很好。如果有机会,很想再和他说说话,见见面。

寿光市纪台镇宋家庄子村张庆祥表示,在寿光人心目当中。王书记是好书记。听说他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悲痛。寿光人现在过上幸福生活,王书记有很大的功劳。

现场,还有不少寿光市民自己闻讯赶来。“王书记为寿光的发展打下了这么好的基础,真心感谢他,想来送他最后一程!”市民孟令东手捧鲜花,站在人群里。想起这位一心为民的好书记为寿光人民作出的贡献,他忍不住哽咽。

建市场、种大棚 “百姓书记”带大家搞“绿色革命”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王伯祥卸任寿光县委书记32年了,这里的老百姓还对他念念不忘,寿光大地上仍传颂着“百姓书记”的故事。王伯祥被叫做“百姓书记”。他说:“这是很光荣的称号。”

寿光的农民有种菜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解决温饱的寿光南部农民,习惯于单一种植大白菜,结果导致种的2500万公斤白菜全烂到了地里。这件事深深刺痛了王伯祥。“我干寿光的县委书记,我就对全县100万人民负责!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怎样让全县100万人民富起来这个问题。”那时的王伯祥干劲十足。

王伯祥调研发现,抓蔬菜的关键是搞好流通。立足寿光市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王伯祥率先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拉开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序幕。当时,计划经济坚冰仍未破,市场二字十分敏感。面对重重阻力,王伯祥表示:“如果不成功,要摘了我的乌纱帽,摘就摘。为了群众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摘就是了。”

在他坚持与努力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发展成为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100亿元,交易量达到300万吨左右。寿光市圣城街道九巷村原党总支书记夏洪生告诉记者,没有王伯祥就没有蔬菜市场的今天。从80年代开始就流传一句话,在寿光没有买不到的菜,没有卖不出去的菜,海南、广东、浙江一带的蔬菜、瓜果都运来到寿光买卖。

1988年腊月,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引起了王伯祥的注意。那时的寿光是周边有名的穷县。作为县委书记的王伯祥一直在寻找脱贫致富的突破口。看到这根黄瓜,让王伯祥看到了希望。在他了解到东北有人会种“过冬不生炉的大棚”时,他第一反应就是非常惊喜,在东北能够生产,在寿光也一定可以成功。当即下定决心要搞蔬菜大棚生产。他派人找到了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韩永山师傅,并把他请到了三元朱村。韩永山说,要想在春节前收获黄瓜,现在必须马上建棚。然而当时正值八月上旬,地里的庄稼还远不到收获的时候。如果贸然砍了青玉米,破坏了粮食生产,这责任谁担当得起呢?

王伯祥当即表示,虽然玉米还没成熟,但是为了农民致富搞大棚、搞试验,杀它十亩地的玉米也不算违反政策。王伯祥的承诺,给大伙吃了定心丸,村民挥舞着镰刀砍起了玉米。

1989年,在王伯祥支持下,三元朱村率先搞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原村主任王佃科回忆说,当时,王书记不到一周就会到村里开一次现场会,查看大棚的建设进度和蔬菜的种植情况。对于寿光三元朱的大棚发展,王书记是跑了腿、出了力的。

那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五,三元朱村的田野里响起了鞭炮声,大棚里的第一茬黄瓜开摘了。寿光市民刘效武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冬天没见过新鲜黄瓜。第一次种出黄瓜,大概一扎长,还带着黄花,卖20块钱一斤。

王佃科告诉记者,当年该村就冒出17个“双万元户”。1990年全县就建了5130个大棚,到1990年年底,效益出来了,试种大棚的都成了万元户。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情。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冬天有了茄子、黄瓜、豆角等新鲜蔬菜。

就这样,寿光的蔬菜大棚由17个变成了1991年的33万个,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在寿光开始,目前寿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冬暖式蔬菜大棚如燎原之势推向全国。

20万劳力开发寿北 不毛之地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

上世纪80年代寿南气候温润,土壤肥沃,被誉为昌潍粮仓,占全县面积近56%的寿北却草木不生,120万亩盐碱地上的20万人生活无比艰辛。这让从寿北走出的王伯祥坐立不安。1987年10月,王伯祥在县委会上正式发出了向寿北进军的号召。

寿光市古城街道古城二村胡金山回忆说,那个时候王书记带领大家洼改,大家各自推着小车、卷着铺盖、带着伙食,在地里扎上一个草棚、铺上柴火,就这样睡在地上。王书记和大家一样,吃住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干。

在记者遍访当地群众后发现, 穿着布鞋、绾着裤腿,行走在田间地头,盘坐在群众炕头,是王伯祥至今深刻印记在寿光人民记忆中的形象。寿光市纪台镇宋家庄子村张庆祥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一干就是四十多天。王伯祥书记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泥里来水里去,和大家同吃同住。所以对他的印象尤为深刻。

经过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2009年,王伯祥重访寿北,车停在东岔河头村头,四百五百人便围了上来。寿光侯镇东岔河村村民郭承会一边紧紧握住王伯祥书记的手,一边说:“我们东岔河村村民衷心的谢谢你。你在这里的功绩永远也埋没不了。都在我们心里装着。”

此外,王伯祥还发展壮大骨干企业,打响工业翻身仗,他在任期间,寿光企业总产值翻三番,利税增长近十倍。不仅让寿光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而且给寿光人民留下了一座座搬不走的“金山”“银山”。

据介绍,王伯祥上任寿光县委书记时,寿光的工业总产值在潍坊12个县市中排倒数第三。王伯祥认为,在农业打牢的基础上,还是要走工业强县之路。王伯祥带着70多人的取经团,跑到外地“换脑筋”。回来不到一年,全县投资1.5亿元,上了77个项目。此后每年都组织“取经团”,到深圳、东莞和上海等地取经。寿光缺企业,更缺企业家。王伯祥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拍板:在全县公开选拔厂长经理,40名“有事业心的能人”脱颖而出,被推上工业一线。

“很多人提醒我,摆弄工业企业风险太大,不要干。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县委的工作是给老百姓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错失了发展机遇,耽误了经济发展,我就是寿光的罪人。”王伯祥说。

1991年,寿光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王伯祥调任潍坊市副市长。在他担任寿光县委书记5年多的时间里,寿光企业总产值翻三番,利税增长近十倍。他为寿光留下了3.3万个蔬菜大棚,120万亩收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4千家蒸蒸日上的企业和10万多个“万元户”和百姓认可的干部队伍。

对儿女的临终“嘱托”:为人民服务好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伯祥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2023年3月13日,王伯祥逝世,享年81岁。病危期间,已经无法说话的王伯祥用手颤颤巍巍写下“嘱托”。

2023年3月15日,记者见到了王伯祥的大儿子王华龙,他告诉记者“嘱托”背后的故事。当时,老爷子病重躺在病床上,插着胃管和氧气管说话不便。“他跟我要笔,我随手拿起了这个当时记录他这些日常治疗出入量液体的草纸,他就给我写了这一段话。首先写的‘为人民服务’。我不太理解,然后他就写‘为人民服务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写‘谁为人民服务 就是个好人好官’。我非常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因为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很多的闪光点。”王华龙说。

“为人民服务好”是他最后留给家人的遗嘱,也是这位 “百姓书记”用一生践行的信仰。王伯祥的一生都在“做好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这是王伯祥改革攻坚的制胜法宝和成功密码,也是这位改革先锋的初心所在和动力源泉,也是这位“百姓书记”被寿光人民口口相传,念念不忘的根源。

“一直是努力地为党工作,我觉得坚决不忘初心,实现入党时期讲的那个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绝对不能动摇,奋斗到底,这就是我的目的、誓言,说得到就办得到。”王伯祥说到。


责任编辑:谪雨

猜你喜欢

top